她说了一句话,被“请”下飞机!结局谁都不愿看到……

图片来源:摄图网

本文为《方圆》杂志原创稿件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11月10日

一位怀孕超35周的女士

遭遇了一场始料未及的波折

原计划,她要乘坐西藏航空某航班

可当她登机后

向机组人员表示自己已怀孕超35周、

希望得到“特殊照顾”

且无法提供医院出具的适航证明

因此被要求下机

这名女士与机组人员交涉无果

最终,这趟航班延误1个多小时

该女士及家人在警方介入后被劝离

“怀孕35周禁飞”的红线从何而来?

事后,西藏航空的回应明确了其安全边界:公司针对孕产妇这类特殊旅客有明确规定——怀孕满35周(含35周)及以上的孕妇、预产期在4周(含4周)之内的孕妇、预产期临近但无法确定准确日期的孕妇、已告知为多胎分娩或预计有分娩并发症的孕妇以及产后不足7天的产妇,出于安全考虑,西藏航空不向其提供运输服务;如果怀孕已满32周(含32周)未满35周的孕妇乘机,需要提供县级或二级甲等以上的医疗单位出具的医疗证明或诊断证明,并由乘客签署《风险告知书》;而孕周在32周(不含32周)以下的孕妇乘客,除了医生诊断不适宜乘机外,西藏航空按一般旅客提供运输保障。另外,相关证明需要在乘机前72小时以内开具。

北京市中恒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汤鹏律师介绍说,从科学层面讲,怀孕35周后的孕妇进入孕晚期,早产、胎膜早破、妊娠并发症等风险显著升高,而飞机客舱空间有限、气压变化、颠簸等环境因素可能诱发风险,且空中医疗救援条件有限,无法及时应对突发产科急症,因此,航空公司的规定本质是“安全优先”原则的体现。

那么,普通孕妇有权获得哪些“特殊照顾”?汤鹏解释,普通孕妇的特殊照顾源于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下的合同附随义务,及航空行业服务惯例,包括优先登机、宽敞座位、必要协助等,旨在保障其基本乘机权益。

购票时“是否告知”成争议核心

规则的合理性毋庸置疑,但规则的执行方式,尤其是告知提示环节,成为此次事件的法律焦点。

针对网友提出的“买票不提示、安检不拒绝、登机后才拦下”的质疑,记者亲测发现,在某航空公司官网及某出行App上订购机票,在不主动查询特殊旅客指南的情况下,系统并无强制弹窗提示“孕35周禁飞”。

那么,如果孕妇在购票、安检、值机环节均未被告知或未被核查孕周情况,直至登机后才被劝离,航空公司在履行告知义务上是否存在过错?这是否构成了合同履行中的瑕疵?

若航空公司在购票、值机环节均未告知该规定,也未进行核查,属于未履行格式条款的提示说明义务,构成合同履行瑕疵。根据民法典第四百九十六条,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应当采取合理方式提示对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责任等与对方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条款,未履行提示或者说明义务,对方可以主张该条款不成为合同的内容。此时乘客已完成购票并登机,航空公司单方劝离构成履约不当。”汤鹏解释说。

若因此产生纠纷,根据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原则,举证“已尽到告知义务”责任应由航空公司承担。“如提供购票平台的弹窗确认记录、值机时的书面告知签字凭证、电话沟通录音等。若航空公司无法举证证明已向乘客明确提示该乘机限制,则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若航空公司存在告知或核查过失,导致乘客登机后被劝离,构成违约。乘客与航空公司之间的航空运输合同自购票成功时成立,在合同履行中,航空公司负有保障乘客按约定乘机的义务,因自身流程瑕疵导致乘客无法乘机,需承担违约责任。乘客可据此主张赔偿,包括改签费、退票费、额外交通费用、住宿费等直接损失。”汤鹏说道。

安全之下,服务能否更具温度?

此次事件中,旅客拒下飞机造成延误确有不妥,但同时也折射出航空服务在精细化与人性化层面尚有提升空间。安全底线不可逾越,但执行的方式是否能有更优解?

汤鹏认为,将告知与核查“关口前移”是避免冲突的关键。如在购票环节,航空公司可以设置强制弹窗提示,明确孕晚期乘机限制及所需证明材料,要求乘客勾选确认后才能完成购票,并留存确认记录;在官网、App、机场服务台显著位置,航空公司应公示特殊旅客乘机规则,确保信息可及性;而在值机环节,可以增加人工复核步骤,对疑似孕晚期乘客主动询问孕周,核查相关证明,避免遗漏;同时,为避免争议、冲突扩大化,航空公司可以制定标准化应急预案,对未被告知的乘客,优先提供改签、退票或住宿安排,减少冲突。

针对此种情况,业内亦有更柔性化的处理经验。有网友分享,自己在怀孕35周时,从陕西西安飞内蒙古呼和浩特,在签署《风险告知书》明确责任后,机组人员一路上都体贴入微地照顾她,让她感叹“他们愿意让我搭飞机回家,我就很感激了”。

其实,对于大部分处于孕晚期的孕妇来说,出于对自身及腹中胎儿安危的考虑,若非不得已,一般都不会安排航行或长途旅行。针对这类“不得已”的乘客,航空公司可以考虑在保障安全的法定前提下,为特殊情况提供合规缓冲。如要求乘客签署《风险告知书》,明确告知孕晚期乘机风险及自身责任;配备临时医疗保障设备或与机组人员联动的医疗咨询服务等。

安全是飞行的基石,但规则的目的是为了保障人,而非限制人。在坚守底线的同时,服务的温度体现在执行的细节之中。

当一位特殊旅客的旅程终点不是目的地,而是与规则的尴尬碰撞时,这提醒我们,在冰冷的条款与温暖的人情之间,仍有一座需要不断修建的桥梁。这座桥梁的名字叫“精细化服务”,也叫“法治下的同理心”。

编辑丨黄莎 设计丨刘岩

记者丨肖玲燕

往期精彩

点击图片

购买《方圆》杂志

好看的人都点了在看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大宝哥哥穿长毛大皮袄亮相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