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财叔有料
昨天就有消息说3%以下利率的消费贷要停发,今天证券时报就证实,多家银行接到总行通知,4月起信用消费贷年利率或上调至不低于3%,“未提款客户请于周一(3月31日)之前提款”。
这段时间消费贷确实热闹,银行不用打广告,朋友圈、短视频等各种社交渠道大量扩散信用消费贷超低利率、超长期限和超高额度的信息。
江苏银行率先推出新客年化利率低至2.58%的消费贷;招行闪电贷从去年的3.4%降至2.58%,最高额度也提升至30万元。宁波银行的“宁来花”叠加优惠券后,利率2.49%,零售业务较为突出的银行似乎都抢在3月底大战消费贷。
这主要源于3月21日,金管总局发布《关于发展消费金融助力提振消费的通知》,银行可根据客户还款能力和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授信,对信用良好且有大额消费需求的客户,个人消费贷款金额上限从过去的30万元提高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贷款金额从上限20万元提高至30万元。此外,如有长期消费需求,贷款期限也可从过去的5年延长至7年。
实际上在通知发出之前,很多银行也是通过发放利率优惠券的方式,给优质客户降低贷款利率,不过优惠后一般在3%以上,这次金管总局发文,多家银行干脆卷起价格战。
讲真,利率大优惠的效果确实不错,广大网友纷纷在手机银行上测额度,看自己的利率有多少。有银行人说,他们在短时间内就发放了5000万额度的消费贷,利率是2.85%,而本月公布的1年期LPR是3.1%,已经低了25 个基点。
那么,为什么仅仅一周之后,银行又叫停了利率价格战呢?
主要还是因为内卷式竞争导致业内担心净息差压力进一步增大和个贷坏账继续飙升。
2020年以来持续下滑的净息差,一直是是银行业的“难以承受之痛”,2024 年工商银行净息差为1.42%,同比下降19个基点;民生银行2024年净息差为1.39%,同比下降7个基点,农行净息差1.42%,较上半年下降3个基点;建行净息差为1.51%。总体判断,2024年整个银行业净息差是1.52%,比2023年下降了17个基点。
在业绩发布会上,工行副行长认为,2025年净息差继续下行还是一个行业共性,但是下降的幅度在收窄。
在局面改善的大好趋势下,一些股份行和城商行大打价格战,显然引起不满。
另一方面,银行个贷的坏账已经开始爆了。渤海银行,去年末个人消费贷款余额腰斩,不良率攀升至12.37%,同比上升近8个百分点;平安银行,2024年零售金融业务营收为712.55亿元,同比下降25.9%,净利润为2.89亿元,同比下降94.8%;光大银行,去年零售金融业务实现营业收入550.96亿元,同比下降15.17%,实现利润总额2.81亿元,同比下降95.8%;
个人经营贷方面,不良率也是跳升。工行,2024年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从0.86%上升到1.27%,同比增加48%左右;农行,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从0.93%上升到1.39%,同比增加近50%;建行,个人经营贷不良率,从0.95%大涨到1.59%,同比增加67%左右。
最近中信银行的财报里,零售业务税前利润直接腰斩,该行董事长就提到:“2024年零售净利润下滑是客观事实,主要是零售信贷风险成本增加导致。零售资产质量的压力主要是受居民债务周期、房地产调整周期影响所致,呈现的是周期性、行业性特点。
最近,江苏银行70亿逾期的个人贷款逾期3年的不良资产打包卖给AMC,只卖了3.47亿,被市场称为“骨折价”甩卖。数据显示,这些资产包均为个人网贷产品,逾期时间约3年(平均逾期天数1000天),涉及借款人33万户,平均年龄38岁,单人最高欠款达62.71万元。
为什么个贷不良率普遍上升,银行还要打价格战呢?因为一季度一般是银行一年里放贷的关键时期,俗称开门红,出于KPI考核压力,一季度放款越多越好。但个贷的坏账率走高,又令人头疼,所以个贷是银行既爱又恨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