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交通运输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运输部于2023年12月部署开展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遴选10所院校实施10项试点任务。
试点工作开展一年有余,各试点院校任务推进情况如何?形成了哪些具有创新性和示范推广性的成果?日前,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首批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2024年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院校及时部署,有序、稳步推进试点任务,在专业建设、产教融合、职教出海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新模式、新成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紧密对接行业需求 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当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各试点院校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建设交通强国培育了一批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据湖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交通强国试点项目负责人石小平介绍,学校瞄准多式联运新业态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重构课程体系,增设多式联运专业课程,并加大在线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力度,打造“数字化+教育”课程体系,为高职学生、多式联运企业员工等提供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数字化课程服务。
“专业群的建设要与时俱进,紧跟轨道交通产业链的发展和岗位变革,完成数字化转型升级。”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罗毅表示,当前,城市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成为轨道交通产业升级主流方向。学校遵循“德技并修、一专多能、职业能力分级进阶、校企协同多维育人”的思路,构建了“平台课程—特色课程—拓展课程”和“岗位简单项目—岗位综合项目—跨岗位复杂项目”双线进阶课程体系,有效强化人才培养与产业链的链接。
面向川藏地区桥隧建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职业活动为单元组织教学,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编写模块化教材与培训手册15本,设计实践训练项目43项,建设在线开放课程5门。同时,组建四川蓝海现场工程师学院,聘用四川蓝海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工程师为兼职教师,协助开展教学、实训工作。目前,学校已形成“跨学科、重实践、双导师”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双链合一、分级递进”的实践训练体系,为学生提供了接近行业实际的学习与实践平台。
为培养适应寒区交通发展的“吉路工匠”,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精心设计产教融合、专业融建、匠心融入、数智融通的道路运输类专业“四融”人才培养方案。针对东北季冻地区气候特点,设计衔接有序、渐次深入、弹性分段、理实交替的春备、夏产、秋检、冬归季冻地区“四段”式课程体系,有效解决寒冷地区交通工程季节性施工和人才培养需求的对接问题。目前,“四融四段”课程体系中已有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在线精品课,学校共有8门课程进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 开辟多元育人路径
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各试点院校积极打破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
聚焦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发展,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汇聚66家政产学研单位,成立智慧交通智能网联汽车市域产教联合体。依托联合体,学校携手多家企业,共建国家级示范性智能网联车路协同虚拟仿真基地,并以此为基础打造智慧路网实训系统、车载智能实训系统、车路协同云控系统等数字远程实训平台,全面提高专业实训水平。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也积极与企业开展合作,建立基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管理及资源共享平台的“1基地、4中心、3库”,形成了虚实结合、立体综合的实践教学体系,解决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和学生实训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问题。
为培育高对口率、高满意度的轨道交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深化产教融合,构建形成“政、校、行、企”四方协同的育人圈,关联招生、培养和实习、就业等人才培养关键环节,联合企业改革人才培养过程,实现行业、产业、企业、专业、就业“五业联动”。
围绕“产教研训”需求,杭州技师学院与阿里巴巴新康众汽配有限公司共建产教融合基地,融合天猫养车、新康众汽配供应链、F6智慧数据技术中心,建立天猫养车生产性实训基地,开展天猫养车订单培养,按工学一体化要求和天猫养车理念开展小班化教学。
“我们积极探索‘企业学堂’联合培养模式,为提升企业员工技能与学历提供了新渠道,同时也有效激发了企业人才活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强国试点专班工作小组负责人彭东黎说。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不仅为各试点院校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开辟了多元路径,也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学校、头部企业联合成立全国智慧公路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校企联合打造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实施跨领域跨学科协同攻关,围绕智慧公路建管养运一体化核心技术研发应用,目前已服务上百家公路交通企业转型升级,全方位推动了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推广。
推进国际合作交流 职教出海扬帆启航
国际合作交流是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院校积极探索“走出去”的创新模式,为提升我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鲜活案例和有效样本。
去年5月,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牵头建设的印尼郑和学院揭牌成立,汇集两国航海类院校、中国航运企业、江苏省郑和研究会三方资源,推进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推动“中文+航海技能”融合发展,培养国际化航海高端技术技能人才。
“去年,学校为‘走出去’企业的23名海外员工开展了‘境内+境外’在职培训。印度尼西亚国立海事理工学院、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高等航海学院等同类院校先后选派了82名师生到学校开展航海教育和郑和文化访学活动。”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刘芳武介绍道。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也在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持续发力。一方面,学校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开发适应交通新基建产业发展的国际化专业标准、课程标准、教学资源,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交通人才。另一方面,学校牵头组建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建立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技术大学鲁班工坊,“中文+职业技能”国际化教育模式初显成效,学校还入选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首批“中国—东盟千校携手计划”。
为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与多家云南省内龙头企业合作建设国际大通道,学校组织编制的老挝测绘技术员、房屋施工技术员职业标准获老挝教育与体育部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认证,合作办学品牌项目“中俄建材班”目前已累计培养学生269名,在“走出去”办学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首批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下一步,各试点院校将根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结合职业教育大环境变化和前沿技术发展,对试点任务及项目实施动态调整,围绕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总目标,聚集职业教育重点领域、优势领域、关键和急需领域,培育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试点项目,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经验、新范式、新成果,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持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人才保障。
原标题:新模式 新成果 新动能 ——首批交通职业教育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实施亮点扫描 来源:中国交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