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的破冰

张丽洁

当10克重的密封圈成为“卡脖子”的锁链,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庆安技能大师侯大年与同事们以赤诚为炬,诠释航空人“以精微至广大”的奋斗法则,以工匠之志为钥,在无图纸、无参数、无先例的“国产化”征途中逆向攻坚。千次采点构建三维点云、万组数据验证材料特性、数百日夜机床轰鸣切削,从仿制试验到创新开发,1800昼夜不辍寒芒,他们是“0”到“1”的破冰者,也是从“1”到“100”的创新者。

不到“10克”却值千金

2018年的早春,寒气未退。早上7点半,侯大年已坐到了办公室,手边除了一杯茶,还有一个看似再普通不过的塑料圈。“别看这个不到10克的‘活儿’,重量不大,分量却不小,一接触竟发现大有乾坤——非金属高分子材料、上下无一孔隙、‘迷宫式’的特殊开口方式和极高的密封要求……老外是怎么干出来的?”侯大年一边瞅着“活儿”,一边疑惑地说道。

“这个工程密封环类零件,一直以来依靠进口,属于论克重比黄金还贵的‘卡脖子’零件,成本太高了。但更要命的是,如果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哪怕是砸钱,也买不来!”几天前开会时,领导讲的话一下子揪紧了侯大年的心。可谓是“产品有价,技术无价,装备安全第一大”。在公司决定自主研制时,侯大年也暗暗给自己立了“军令状”——实现国产化配套。

摸着石头过河

作为公司首屈一指的技能大师,干了快40年机加的侯大年,算得上是“身经百战”。但这一次不同于以往的“从1到100”,而是要解决“从0到1”的难题,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开始研制的那半年,攻关团队在产品数据获取上就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因技术无法提供完整的加工参数,只有样件可供参考,每一项数据都需要反复地比较和分析,而样件则是热定型后的状态,其加工展开图无法获知,“就像是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拼拼图,我们一切的攻关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侯大年说。

没有先例可循,那就开创先例。对样件进行模拟想象、展开后进行采点,以点阵构成相似产品的数字模型,收集加工数据获得基础支持,攻关团队开始了详细的技术研究和认真的方案对比,大家坚信,好的开始就是成功的一半。

“主战场”上的失利

把图纸干成实物。2019年初,攻关终于进入了“加工阶段”。这里可是侯大年的主战场。从选购加工材料、选择加工刀具,到选定加工机床、自制生产工装……一切准备工作有序进行着。光是大大小小的数车工装、立加工装、热缩工装就做了30多个,只为在关键时刻“一决高下”。但接下来的“最后一步”却让侯大年始料未及。“竟足足‘走’了两年。”回想起过往,侯大年感慨道。

干了一辈子“铁疙瘩”的侯大年在第一轮加工中就领教了“非金属高分子材料”的独特性。怎么装夹、定位……调怎样的进给量、转速,留多少余量……这都需要恰到好处地“拿捏”,决定着整个攻关的“成与败”。因余量分配不合理,以及热定型时定位不充分,导致加工的半成品开口处没有余量而无法加工,这让攻关一度陷入了困境。

那段时间,大家常看到侯大年一个人坐在工位上,不是盯着样件找问题,就是蹙眉沉思想办法,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的心底正燃着“一股火”、憋着“一股劲儿”呢。

甩掉“洋拐棍”

“啃了一辈子‘硬骨头’,大家都叫我们技能工匠。工匠身上有什么不一样的,那就是十几年如一日地坚守、专注、钻研……对攻克极限难题、填补空白领域、创新国产精品都有着一种渴望与征服,也是一种热爱与情怀。”侯大年说。

以归零心态“再一次”重新出发,团队迭代优化加工方案,调整修改尺寸参数、持续改进特种工装……还有数不清次数的密封验证。终于,第一批符合技术指标的“密封圈”诞生了。尽管合格率只有10%,但却像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提振了大家的信心。“方向正确,我们的步伐就更加坚定了,奔着‘一升一降’的目标,我们穷尽办法解决质量问题,从2020年的30%,到2021年的70%,再到2022年80%以上,最终稳定在了2023年90%以上,而成本仅是进口价格的五十分之一。”侯大年自豪地说道。

开花有果、落叶无声。“从0到1”仅是开头,“从1到100”才是结尾。趁势而为“甩掉洋拐棍”,团队以战领建,创新材料应用由150℃提升至250℃,研发零件从密封环扩展至搭接环、导向环及密封轴等46种,并成功应用到多种产品,不但满足了任务配套需求与生产安全,更实现了攻克新材料加工的技术壁垒。侯大年身边的领导和同事都佩服地称赞说:“这才是航空报国、航空强国的正确打开方式。”

上一篇:中国航海日上海主题活动启幕 《帆越南极》航海特别节目发布
下一篇:从风暴之巅到安全彼岸:以科学之光点亮低空未来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