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皇庭国际宣布与成立仅17个月的尊光固态电池签署增资扩股协议,这家专注于固态电解质与电池研发的企业拥有第三代碳材料“碳量子点材料”技术,声称能覆盖动力电池、储能系统和消费电子三大市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似乎是家老牌企业向高科技转型的积极信号。然而,短短四天后的一纸公告揭示了这家公司面临的真实处境,其核心资产皇庭广场将于9月9日以30.53亿元起拍价被司法拍卖。该资产占公司总资产的71.57%,去年贡献了56.03%的营业收入。
在皇庭国际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表述中,与尊光固态电池的合作被描绘为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公司表示,此次投资将“重点布局储能等细分方向新材料领域”,完善“功率半导体+”产业生态。
尊光固态电池的技术听起来颇具吸引力。该公司自主研发的碳量子点材料,宣称具有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技术优势。企查查信息显示,这家公司成立于2024年3月,注册资本仅1000万元。
然而,技术光环背后存在诸多疑问。尊光固态电池的大股东俯仰纳米是俯仰科技的下属公司,后者官网声称其金刚石膜碳材料曾应用于神舟五号宇航员杨利伟的头盔面窗。但成立仅一年多的初创企业,其技术商业化能力尚未得到市场验证。
皇庭国际并非首次接触固态电池领域。今年1月,公司曾与安徽省蚌埠市相关领导及投资机构就固态电池技术突破、市场潜力进行过交流。但当时公司正陷入严重的财务危机,30亿元贷款逾期导致皇庭广场被查封的阴云早已笼罩。
皇庭国际最新财报数据描绘了一幅触目惊心的财务图景。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业总收入仅1.31亿元,同比暴跌29.35%。归母净利润亏损8203.01万元,扣非净利润更是恶化至-9394.16万元。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残酷事实,皇庭国际已连续五年深陷亏损泥潭,高负债问题尤为突出。截至3月末,公司总负债高达77.7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惊人的97.12%。
财务费用成为吞噬利润的黑洞。一季度财务开支高达1.44亿元,占经营性现金流量的191.07%。这意味着公司辛苦经营赚来的现金,连偿还债务利息都远远不够。
8月11日,京东法拍平台挂出深圳皇庭广场的拍卖公告,起拍价30.53亿元,较评估价43.61亿元折价近30%。
同时,潜在买家也将面临土地使用年限仅剩17年且需额外承担2372万元待缴费用两大硬伤。这些因素导致项目曾两度流拍,从2022年首次挂牌价74.93亿元一路降至56.2亿元仍无人问津。
皇庭国际的股权质押状况同样折射出资本扩张的代价。截至目前,公司第一大股东皇庭产业控股所持股份100%被质押,一致行动人百利亚太投资的质押比例也高达62.08%。
高比例质押背后是公司长期造血能力的缺失。皇庭国际上市29年累计融资31.93亿元,累计分红仅6981.23万元,分红融资比低至0.023。这种重融资轻回报的模式,最终由普通投资者买单。
在核心资产即将被拍卖的生死关头,皇庭国际投资固态电池的举动显得矛盾而无奈。公司公告中坦承,若皇庭广场拍卖成交,“未来存在可能触发财务类强制退市的风险”。
公告显示,皇庭国际正与债权人沟通协商整体和解方案,若达成和解,法院可能撤销本次司法拍卖。但这已是公司第三次尝试处置该资产,前两次挂牌转让均因“债务复杂、产权受限”流拍。目前公司仍在与债权人进行最后博弈。
当一家企业的财务费用达到经营性现金流的191%,任何前沿科技的豪赌都显得苍白无力。固态电池的故事能否续写,不取决于实验室里的碳量子点材料,而取决于9月深圳法拍场上的那槌定音。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撰写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