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觉得,大家都活得特别紧张?
读书的时候,迟到了、考砸了、忘戴红领巾了,觉得闯了大祸;
上班后,担心做错事、说错话、得罪人,干什么都小心翼翼;
生活上,要你拿个什么主意,你也不敢轻举妄动,就怕惹上麻烦。
然而仔细想想,生活果真是,半点错容不得人犯吗?
美国心灵导师埃克哈特·托利就说过:人的不幸和恐惧,都是大脑制造出来的。也就是说,是你的大脑在怕这怕那,是那些回忆、揣测、幻想将你困在原地。
在著作《当下的力量》中,埃克哈特·托利坦言:
过去的错不会把你怎么样,现在的错,也不会毁掉你的未来。
人生的容错率,大得超乎你想象。
1
放不下过去的错
人就会活在痛苦之中
在书里,作者先讲了自己的一番经历,读来触目惊心。
30岁前,他活得十分痛苦,几次三番想要自杀。
自杀不成,就把自己活成怕光的老鼠,一天天躲在家里。
他邋里邋遢,形容枯槁,对一切提不起兴致,不联系任何人。
之所以如此颓废,只因为他无法原谅自己。
而一想起犯下的错,他便开始怨恨、羞辱甚至伤害自己。
那他到底犯了什么滔天大错呢?
其实,真没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看起来不够成功。
当同龄人步入人生正轨,他却是“没有工作、没有爱情、没有家”。
因为不善交际,不免与人产生摩擦纠纷;
因为太理想化,做起事来,有些固执;
因为经验不足,做选择做决策,总有失误……
一个错叠加着一个错,沉重地坠在他心头,直到耗光了他所有的热情与期待。
29岁生日这天,他彻底厌恶了自己,再次打算一死了之。
可就在自杀之前,他脑子里“嗡”的一声,像是被人推开了一扇沉重的门。
在书里,作者分析那一瞬间的觉醒,是极度的痛苦,意外地打通了心智。
无论怎样,他忽然清醒了,也忽然意识到:
过去,早就携带着“过去的错”在时间里走远了。
人当下的痛苦,并非来自眼前,多半是因为死拽着过去,用曾经的错惩罚现在的自己。
想通了这点,作者生活里的一切,立马变好了。
他把“过去的错”扔掉,开启了“专注当下”的生活模式。
他感知到了四季的美好,品尝到了食物的美味,也看得进书,写得出文章。
他重建了自己的人生,并用十几年时间,一举成为一流的心灵导师。
在书里,作者提出过一个概念——痛苦之身。
所谓“痛苦之身”,是人身上黑洞一般的“负能量场”。
由过去的怨恨、不甘、悔恨等负面情绪凝结而成。
它像是寄居在心灵里的魔鬼,沉睡时,相安无事,一旦苏醒,会把生活拖进无底深渊。
然而遗憾的是,生活中太多人,一直揪住自己过去的错,任由“痛苦之身”作祟。
昨天说错的话,今天还令你苦恼不堪;
去年创业失败,之后一整年你都心痛难耐;
还有错过的机会、搞砸的事,明明过去很久了,却天天在你脑海里回放。
回放中,你还忍不住夸大过错,在心里又凭空制造出悔恨与愤懑。
书里说,人必须放下过去,才能完成“受苦的终结”。
否则,人生就只剩痛苦,而人也永远走不到明天。
2
偶尔失误
不会令你的人生崩盘
在数十年从业经历里,作者接触过很多不幸的人。
其中有一类人,对未来充满恐惧,每天都无比焦虑。
他们前怕狼后怕虎,就怕现在做错事,毁了将来的幸福。
如果现在入错了行,将来失业了,可如何是好?
如果现在嫁错了人,那后半辈子,岂不是都毁了?
如果现在孩子学习不好,长大了再回来啃老,怎么办?
作者说,这些人永远在为未来,以及未来的未来而焦虑。
这就像知名学者周轶君对当代人的分析。
大家都活在一种“悬浮”中,相信幸福只存在于未来,而非当下。为了将来的稳定,眼下就得做对选择;为了将来的发达,千万不能让机会溜走。
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再补救就来不及了。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罗翔老师,讲过一个故事。
他的一位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失利,距离本科线差了几分。
就在沮丧难过时,学生收到了一位招生老师的电话。
这位老师自称是某名牌大学预科班,可以让他“先上车,后补票”,通过内部考试升入大学。
学生一听,好似抓住救命稻草,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之后四年,他发奋读书,大学毕业时,还通过了研究生考试以及法考。
眼见人生就要起飞,却不料命运和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
这所学校的学籍存在造假,所以他的毕业证无效,连带着后面的研究生和法考也通通作废。
但他并没有崩溃,而是决定从头再来。
他先是参加成人高考,重新拿下本科文凭。
而后翻出了一年多前备考司法和研究生的资料,从头复习考试。
不出两年,他研究生和法考,又一次全部通过。
所以你看,人生的容错率,真是大得超乎想象。
不要再为今天的一点小错,就害怕明天被毁。
人生,不可能因为你的丁点失误,就全面崩盘。
更何况,作者在书里说,时间本身就是“伪概念”。
哪有什么过去、未来,人所拥有的只有当下。
不要为两小时和八公里之外的事操心。
碰上什么解决什么,做错什么就及时纠正。
唯有如此,人才能从焦虑中解脱出来。
3
人生容错率超大
享受当下是最好的活法
29岁那年,作者从痛苦中觉醒后,有过一段很奇妙的体验。
放弃自杀的那个深夜,黑黢黢的公寓里,一切都只有模糊的轮廓。
他静下心来,闭上双眼,全然融入黑夜中,开始感知周围的一切。
他先是听见自己的心跳,又听见火车的鸣笛,还听见窸窸窣窣的杂音。
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来,他睁开眼睛,看尘埃在光中漂浮,看桌上的笔、窗外的花……
不知道什么时候,泪水浸满他的眼眶:原来,世界是如此美丽丰富,人应该好好活着。
之后五六个月,在一种深深的宁静与欢乐中,他调养好身心,找回了最为原始的生命力。
再后来,他开始接触心理学,发现所有幸福的人,都处于一种“未显化状态”。
按书里的解释,“未显化状态”指的是人处于一种忘记时间、忘记思考的纯粹中。
在这种状态里,你不会纠结过去,焦虑未来,只是宁静地安在当下,拥有包容一切的临在感。
那我们如何进入“未显化状态”呢?
作者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假设你是鱼缸里的一条鱼。
你被主人命名约翰,还被主人告知:
你原本有贵族血统,只可惜犯了错,被逐出家门,又被人捉进了鱼缸。
更坏的情况是,鱼缸里还有别的鱼,说不定明天你就会被那些“大块头”一口吞掉。
这一切听起来,都糟糕透了。
但如果你跳出主人的这个故事,只是做一条鱼,会怎么样呢。
在你这里,没有什么过去、明天这种时间概念,也没有多余的思考。
你只是吃饭、睡觉、游来游去,像在江河里,一样自由。
作者说:忘掉时间,少去思考,是进入“临在”的前提。
第二个例子。
湖里有只鸭子,正优哉游哉地游着水,享受它的夏日午后。
忽然,一只蛮横的黑鸭子游来,为了抢地盘向它发起挑战。
然而,两鸭搏斗中,鸭子因为失误,败下阵来,被赶出了自己的地盘。
几分钟后,它抖擞一下羽毛游走了。
它继续优哉游哉地游水,享受它的夏日午后。
直到几天后,它又开辟出自己的一块地盘。
作者说,活在当下,并非让人沉溺于眼前,无所作为。
而是用一副超然的、平和的心态,专注于做事的过程。
最后,事情的结果,自然会顺理成章地出现。
只要过程对了,结果不会错很多。即便错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人生,本身就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再深一步说,对错或许都不存在,人生只是体验。
书里说:“你唯一能体会到生命力流动的地方,就是当下时刻。”
感受眼下的每分每秒,人就能激活内在的能量,为自己赢来幸福。
▽
书里,有个很动人的比喻。
迷雾重重的夜晚,你孤独地走在陡峭的人生之路上。
你紧张极了,生怕走错一步,就令自己坠落悬崖。
然而,就在不远的前方,有个清晰而明亮的光源。
你盯着光,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走,不知不觉走了很远。
作者说,迷雾是你的生活,包含了过去的种种错,未来的种种忧愁。
光源,是你的意识,而明亮的空间,就是你的当下时刻。
拥有《当下的力量》,人这辈子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充满包容性的世界里,我们有的是机会,令人生回归正途。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发布于: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