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鸦偷小麦被大爷抓住,心软的他选择放生,一月后去田里惊呆了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老李,你昨儿个真把那贼鸟放了?"王婶拎着菜篮子,停在李大爷家门口。

"放了。"李大爷抹着镰刀,头也不抬,"都是讨活的。"

"哎呀,你这人……"王婶摇摇头,"往后你那地里的麦子,怕是要遭殃咯。"

李大爷停下手里的活,望向远处那片泛着青绿的麦田。五月的风带着新麦的清香,也带着某种他说不清的预感......

01

李大爷真名叫李德顺,在这个叫水头村的地方种了四十多年小麦。村里人都说他是个老好人,这话一半是夸奖,一半是调侃。夸的是他确实心善,调侃的是有时候善得过了头。

就在去年秋收后,邻居王大头家的羊跑到他地里,把刚发芽的冬小麦啃了大半。王大头自己都不好意思,主动提出要赔偿。李大爷却摆摆手:"算了算了,畜生不懂事,人得懂事。"反倒是把羊牵回去时,还顺手给王大头家的羊圈修了修破了的篱笆。

村里的孩子们都爱往他家跑,因为李大爷总是在衣兜里装着几颗水果糖,见了小孩就往外掏。老伴常念叨他:"你又不是开糖铺的,整天散这些做啥。"李大爷就乐呵呵地说:"看见孩子们高兴,我也高兴。"

这样的性子,种起庄稼来也格外细心。每天早上天还没亮,李大爷就会到田里转一圈,看看苗情,瞧瞧土墒。春天的时候,他会蹲在地头数麦苗,一亩地能数出多少棵来。夏天浇水,他总是亲自下田,哪块地干了,哪块地湿了,他比看自己的孩子还仔细。

李大爷种麦子有个习惯,每年都要在地边留一小块地不种,说是给麻雀和野兔们留点活路。老伴笑他傻,他却认真地说:"咱们种地,它们也要活命,都不容易。"

今年春天,李大爷的麦子长得格外好。青绿的麦苗齐刷刷地铺满田野,远远看去像是绿色的地毯。村里的农技员来看过,连连夸赞:"老李,你这麦子今年又要大丰收了。"

五月中旬的一个午后,太阳正烈,李大爷戴着草帽去田里查看小麦灌浆的情况。走到地头,他远远就看见一个黑点在麦田里跳动。走近了才发现,是一只黑乌鸦正在啄食麦穗。

那乌鸦倒也机灵,见了人影就往远处蹦跶,但并不飞走,反而转着圈子与李大爷保持距离。李大爷停下脚步,仔细观察起这只"小偷"来。

这是一只个头不大的乌鸦,浑身羽毛黑得发亮,眼珠子圆溜溜的,正歪着头打量着他。更奇怪的是,这乌鸦似乎并不怎么怕人,叼着麦穗跑到不远处,竟然就地开始进食,一边吃一边还时不时抬头看看李大爷。

李大爷在地头站了一会儿,数了数被啄过的麦穗,大概有十几株。按道理说,这点损失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但眼看着就要收获了,被鸟儿这样啄食,还是有些心疼。

他弯腰从地上捡起几粒散落的麦粒,饱满金黄,正是最好的时候。乌鸦也在不远处啄食着,一人一鸟倒是相安无事。

李大爷琢磨着要不要赶走这只乌鸦,却又想起小时候听老人说过的话:"乌鸦是有灵性的鸟,轻易不能伤它。"再说,看这小家伙瘦巴巴的样子,估计也是饿极了才来偷麦子的。

正犹豫着,那乌鸦忽然飞了起来,在空中绕了个圈,落在了旁边的电线杆上。李大爷以为它要飞走,没想到过了一会儿,它又飞下来,继续啄食起麦粒来。

这下李大爷来了兴致,他慢慢向乌鸦靠近,想看看这小家伙到底在干什么。走近了才发现,乌鸦不仅在吃麦粒,还在往一旁的树洞里塞东西。

李大爷好奇地凑近树洞一看,里面竟然塞满了麦粒,少说也有几十颗。看样子,这只乌鸦不仅是在偷吃,还在储存粮食。

"这小东西倒是有长远打算。"李大爷在心里嘀咕着。

就在这时,乌鸦似乎察觉到了危险,猛地振翅想要飞走,却可能是因为吃得太饱,飞行有些笨拙,一个不留神撞在了树干上,扑腾腾掉在地上。

李大爷眼疾手快,抄起身边的竹筐,一下子扣住了这只慌乱的乌鸦。竹筐里立刻传来"咕咕"的挣扎声,还有翅膀拍打筐壁的闷响。

透过竹筐的缝隙,李大爷看见乌鸦正滴溜溜转着黑眼珠,那眼神里既有惊恐,又有一种倔强。这让他想起了自家早逝的小孙子,那孩子生前最爱听关于乌鸣的故事,总是缠着他讲"乌鸦反哺"的典故。

"乌鸦是会报恩的。"小孙子稚嫩的声音似乎又在耳边响起。

李大爷的手在竹筐上停顿了一下,看着筐子里扑腾的乌鸦,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处置。

02

李大爷提着装有乌鸦的竹筐往家走,一路上引来不少村民的侧目。

"老李,抓到什么好东西了?"路过的王婶好奇地问。

"一只偷麦子的乌鸦。"李大爷如实回答。

"那正好,杀了炖汤,听说乌鸦肉补身子。"王婶建议道。

李大爷没有接话,只是加快了脚步。

回到家里,老伴正在院子里择菜,见他提着筐子进门,奇怪地问:"这是干啥?"

"抓了只乌鸦。"李大爷放下竹筐,"偷咱家麦子的。"

老伴放下手里的菜,走过来掀开筐子一角看了看,立刻皱起眉头:"这黑不溜秋的东西,杀了吧,省得祸害庄稼。"

"先养着吧。"李大爷从后院找来一个纸箱,在里面铺上旧棉花,"看它翅膀上有伤,养好了再说。"

老伴白了他一眼:"老糊涂了,粮食都快被啄光了还养着贼鸟。人家都是打鸟护田,你倒好,抓了鸟还当宠物养。"

李大爷不理会老伴的唠叨,小心翼翼地把乌鸦从竹筐里取出来放进纸箱。乌鸦刚开始还扑腾得厉害,过了一会儿似乎累了,蹲在纸箱角落里,圆溜溜的眼珠子警惕地盯着李大爷的一举一动。

李大爷仔细观察了一下乌鸦的伤势,发现它左翅膀上确实有道口子,虽然不深,但羽毛上还沾着血迹。可能是之前撞树时弄伤的。

"怪不得飞不起来。"李大爷自言自语地说着,从厨房里舀了点小米撒在纸箱里,又放了个小盘子盛水。

乌鸦对这突如其来的"待遇"显然很不适应,蜷缩在纸箱一角,既不吃也不喝,只是瞪着眼睛看着李大爷。

到了傍晚,李大爷从田里干活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那只乌鸦。令他意外的是,纸箱里的小米已经被吃了大半,水也喝了不少,乌鸦精神看起来好了许多。

"这小家伙倒是不客气。"李大爷笑了笑,又往纸箱里添了些小米。

第二天一早,李大爷起来第一件事还是去看乌鸦。发现它不仅把昨晚的小米吃得干干净净,还在纸箱里拉了一堆鸟粪。

"看来是把这儿当家了。"李大爷一边清理着纸箱,一边跟乌鸦说话,"不过你这客人可不太讲究,吃了拉了也不知道换个地方。"

奇怪的是,乌鸦似乎能听懂他的话,歪着头看着他,还"呱"地叫了一声,像是在回应。

老伴从旁边经过,冷哼一声:"跟畜生说话,看你是不是老糊涂了。"

李大爷却觉得这只乌鸦很有意思,不仅不怕人,还特别机灵。他去磨镰刀的时候,乌鸦就歪着头在一旁看,眼神专注得像个好奇的学生。有时候李大爷故意放慢动作,乌鸦就跟着节拍点头,仿佛在打节拍。

到了第三天,乌鸦翅膀上的伤口明显愈合了许多,李大爷试着打开纸箱的盖子,想看看它能不能飞起来。

乌鸦在纸箱里蹦跶了几下,然后扑腾着翅膀飞了起来,在院子里绕了个圈,最后落在院墙上。它站在墙头,回头冲着李大爷"呱呱"叫了两声,那声音清脆响亮,听起来像是在表达什么。

李大爷挥挥手:"去吧去吧,伤好了就回你该去的地方,别再来偷我家麦子了。"

乌鸦在墙头站了一会儿,又叫了几声,然后展翅飞向远方,很快就消失在麦田的上空。

老伴在一旁冷笑:"这下好了,你养肥了贼鸟,它回去还要叫伙伴来偷麦子。"

李大爷摇摇头:"应该不会,这小东西有灵性。"

"灵性?"老伴翻了个白眼,"我看你是被它的花言巧语给骗了。"

李大爷也不争辩,收拾好纸箱,该干啥干啥去了。

03

乌鸦放生后的第五天,李大爷照例去田里查看小麦的长势。五月底的麦子正值灌浆期,沉甸甸的麦穗开始泛出金黄色,再过半个月就能开镰收割了。

走到田边,李大爷却发现了一些奇怪的东西。在麦田的埂边,整整齐齐地插着几根细树枝,像是有人故意摆放的。这些树枝不高,约莫一尺长短,上面还带着新鲜的绿叶,看起来是刚从树上折下来的。

"谁家孩子在这儿瞎捣乱?"李大爷嘀咕着,弯腰把这些树枝一根根拔了起来。

可是第二天去田里,他又发现了同样的情况。不仅是原来的位置,连另外几块田埂上也插了树枝,而且排列得更加整齐,像是小篱笆一样。

李大爷觉得奇怪,这些树枝插在田埂上也不妨碍什么,就是看着别扭。他在附近转了一圈,想看看是不是有人在恶作剧,但田野里空荡荡的,除了风吹麦浪的声音,什么也没有。

到了第三天,情况变得更加离奇。不仅田埂上的树枝越来越多,就连田地中央也出现了几根,把整块麦田分割成若干小块。更奇怪的是,这些树枝都是新鲜的,带着绿叶,显然不是什么人一次性插上去的,而是每天都有人在添加。

李大爷决定晚上来田里守一守,看看到底是谁在搞鬼。

当天夜里,李大爷带着手电筒躲在田边的小屋里,透过窗户观察着麦田的动静。夜深人静,只有虫子在草丛中低声鸣叫,偶尔传来夜鸟的啼声。

快到半夜的时候,李大爷听到院子里有响动,轻手轻脚地走出小屋,却只看到一个黑影从墙头掠过,速度极快,像是什么鸟类。

他追到院门口,黑影已经消失得无影无踪。回到屋里,李大爷意外地发现窗台上多了一颗红果子,圆滚滚的,像是后山上的野山楂。

"这是谁放的?"李大爷拿起果子仔细看了看,新鲜得很,上面还带着露水。

第二天早上,李大爷再去田里查看,发现又多了几根树枝,而且位置更加巧妙,几乎把每一小块麦田都围成了规整的形状。

这下李大爷真的困惑了。这些树枝摆得如此有条理,绝不是小孩子的恶作剧,更像是有什么人在有计划地做着什么事情。可是做这些事的人是谁?目的又是什么?

他试着问了问邻居,都说没见过有人在田里插树枝。就连平时喜欢管闲事的王婶也摇头:"这事儿可新鲜,谁吃饱了撑的在地里插树枝子?"

连续几天,这种情况依然在继续。李大爷每天都能在田里发现新插的树枝,而且摆放得越来越精致,几乎把整块麦田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迷宫。

更让他不解的是,自从这些树枝出现后,原本经常来田里偷食的麻雀和其他鸟类似乎都少了许多。以往这个时候,麦田里总是能看到成群的麻雀在啄食麦粒,现在却安静得异常。

李大爷开始怀疑这些树枝是不是起到了驱鸟的作用,但仔细想想又觉得不对。普通的树枝怎么可能有这样的效果?而且这些树枝上还有绿叶,看起来生机勃勃,不像是用来吓唬鸟类的。

有一天傍晚,李大爷在田边遇到了村里的老张头。老张头种田经验丰富,被村民们称为"土专家"。

"老张,你看我这田里的树枝,是咋回事?"李大爷指着田埂问道。

老张头走近仔细看了看,摇摇头:"这可稀奇了,我种了一辈子地,从没见过这样的事儿。这些树枝摆得这么整齐,肯定是有人故意为之。"

"会是谁呢?"李大爷问。

"这就不好说了。"老张头摸着胡须思考着,"不过我听老辈人说过,有些鸟类很聪明,会用树枝搭窝、做记号什么的。你说会不会是鸟儿干的?"

"鸟儿?"李大爷一愣,忽然想起了那只被他放生的乌鸦。

但他很快又摇了摇头,觉得这个想法太荒唐。一只乌鸦怎么可能做出这样复杂的事情?而且就算它真的这么聪明,又为什么要在他的田里插树枝呢?

夜里,李大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那些排列整齐的树枝。他总觉得这件事背后有什么深意,但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04

进入六月,眼看着麦子就要成熟,李大爷却遇到了新的麻烦——麻雀闹田。

每年这个时候,麻雀都会成群结队地来啄食即将成熟的麦粒,是农民们最头疼的事情。李大爷也不例外,每天天刚亮就要扛着稻草人在田里巡逻,累得腰酸背痛。

这天清晨,李大爷照例来到田里,准备把稻草人搬到新的位置。刚走到地头,他就听到一阵密集的鸟叫声,抬头一看,几十只麻雀正在麦田上空盘旋,像是在商量着什么。

李大爷连忙挥舞着手臂大声喊叫,想要驱赶这些"小偷"。麻雀们受到惊吓,确实飞走了一些,但很快又有新的麻雀赶来,前仆后继地要往麦田里钻。

就在李大爷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天空中忽然响起了另一种鸟叫声,"嘎嘎"响亮刺耳。他抬头望去,只见十几只乌鸦从远处飞来,在麦田上空排成一字形,直冲着麻雀群而去。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李大爷目瞪口呆。那群乌鸦像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分头行动,对麻雀们展开了猛烈的攻击。它们时而俯冲,时而盘旋,发出震耳欲聋的叫声,把麻雀群冲得七零八落。

不到十分钟,麻雀们就被赶得干干净净,再也不敢靠近麦田。而那群乌鸦完成任务后,整齐地落在附近的杨树上,像是在守卫着什么。

李大爷揉了揉眼睛,以为自己看花了眼。这些乌鸦怎么会主动帮他驱赶麻雀?难道真的如老张头所说,是鸟儿在做的那些事情?

他仔细观察着树上的乌鸦,试图从中找到那只被他放生的那只。但乌鸦长得都差不多,黑压压一片,根本分辨不出来。

正在李大爷疑惑的时候,邻居王婶拎着篮子从田边路过,看到满树的乌鸦,奇怪地问:"老李,你家这是咋招了这么多乌鸦?我那二亩地的麻雀都跑到我这边来了。"

李大爷这才注意到,确实如王婶所说,周围几块田里的麻雀明显比往年多了许多,而自己家的田里却干干净净,连个麻雀影子都没有。

"我也不知道咋回事。"李大爷如实回答,"它们自己来的。"

王婶摇摇头:"这乌鸦也真是,专门跟你家过不去。不过这样也好,起码你家的麦子保住了。"

王婶走后,李大爷继续观察着那些乌鸦。它们并不飞走,而是分散在周围的几棵树上,像是在站岗放哨。每当有麻雀试图靠近麦田,立刻就会有乌鸦冲过去驱赶。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天。每天早上,李大爷都能看到那群乌鸦准时出现在麦田周围,义务担当起"护田员"的角色。而那些平时猖獗的麻雀们,再也不敢轻易靠近他家的田地。

李大爷开始相信,这些乌鸦的出现绝不是偶然。它们似乎是有组织、有计划地在保护着他的麦田。这让他想起了那只被放生的乌鸦,难道真的是它在报恩?

但理智告诉他,这样的想法太过荒诞。动物怎么可能有这样复杂的情感和行为?更何况,一只乌鸦又怎么能指挥这么多同伴?

可是眼前的事实又让他不得不重新思考。那些有规律出现的树枝,准时到来的乌鸦护卫队,还有那颗神秘出现在窗台上的野果子,这一切都太过巧合了。

有天傍晚,李大爷在田边遇到了同村的老刘。老刘家的田就在他家旁边,这几天为了防麻雀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

"老李,你是咋做到的?"老刘羡慕地看着李大爷家安静的麦田,"我家天天有麻雀来捣乱,你家却一点事儿都没有。"

李大爷苦笑着摇摇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运气好吧。"

"运气?"老刘不信,"我看是你有什么秘诀,是不是撒了什么药?"

"没有啊,我什么都没做。"李大爷说的是实话。

老刘还想再问,忽然天空中传来"嘎嘎"的叫声,那群乌鸦又飞来了。它们径直落在李大爷家田边的树上,像是下班回来的工人。

"你看,它们又来了。"李大爷指着树上的乌鸦,"每天都这样。"

老刘瞪大眼睛:"这些乌鸦怎么专门围着你家转?太奇怪了。"

李大爷也觉得奇怪,但又说不出个所以然。他只能继续观察着这些神秘的"帮手"们,等待着答案的揭晓。

05

六月初的一个早晨,李大爷揣着旱烟袋,打算去看看麦子的最后成熟情况。再过几天就要开镰收割了,他想确认一下具体的收获时间。

从家里到田地有一段不短的路,李大爷走得不紧不慢,一边走一边盘算着今年的收成。照目前的长势看,亩产应该能达到往年的水平,甚至可能还要好一些。

快到地头的时候,李大爷就远远看到自己的麦田里有些异样。

"这是怎么回事?"

李大爷加快脚步走近,等他站在田埂上看清楚情况后,整个人都愣住了......

只见在金黄的麦浪里,每隔几步就插着一根带叶的树枝,这些树枝高矮一致,排列整齐,把整块麦田划分成了无数个小方格。远远看去,就像是给麦田画上了网格线,异常规整美观。

但更让李大爷震惊的是,所有的麦穗都沉甸甸地低着头,颗粒饱满,竟然没有一颗被啄过的痕迹。平时这个时候,麦田里应该是麻雀横行,不少麦穗都会被啄得七零八落,可现在看起来,每一株麦子都完好无损。

李大爷蹲下身去,随手摸了摸几个麦穗,饱满的麦粒在手心里滚动,沉甸甸的,都是上等的好麦子。再仔细查看,这些麦穗上竟然连个啄痕都没有,干干净净,像是被什么保护着一样。

"这怎么可能?"李大爷在心里嘀咕着,继续在田里查看。

越看越觉得奇怪,不仅麦穗完好无损,就连那些插在田里的树枝也很有讲究。每根树枝都是新鲜的,带着绿叶,显然是最近才插上去的。而且这些树枝的位置都经过精心安排,既不妨碍麦子的生长,又把整块田地分割得井井有条。

李大爷站起身来,整体察看着自己的麦田。在这样规整的划分下,整块田地看起来格外美观,就像是一幅精心设计的画作。金黄的麦子是主色调,绿色的树枝是分割线,蓝天白云是背景,组成了一幅令人赞叹的田园画卷。

正在李大爷看得出神的时候,头顶传来熟悉的"嘎嘎"声。他抬头望去,一只乌鸦正落在旁边的电线杆上,嘴里还叼着一根细草茎。

这只乌鸦看起来有些眼熟,个头不大,羽毛黑得发亮,一双圆溜溜的眼睛正打量着他。当四目相对的那一刻,李大爷忽然确信,这就是那只被他放生的乌鸦。

乌鸦似乎也认出了他,"呱呱"叫了两声,然后飞到田边,把嘴里的草茎放在了一个特定的位置。李大爷走过去一看,发现那里原来是个田鼠洞,现在已经被泥土堵得严严实实。

他这才注意到,田边还有十几个这样的洞穴,全都被堵死了。这些洞穴原本是田鼠的家,每年都会有田鼠从这些洞里出来啃食麦根和麦穗,是农民们的又一大害。现在这些洞都被堵死,等于断了田鼠的后路。

李大爷恍然大悟,原来不仅是麻雀被驱赶了,连田鼠也被防范了。那些插在田里的树枝,可能就是用来标记田鼠洞的位置,然后一个个地予以封堵。

他仔细数了数,一共有十八个鼠洞,全都被处理得干干净净。而做这些事情的,显然就是眼前这只乌鸦和它的同伴们。

李大爷看着站在电线杆上的乌鸦,心中涌起一阵难以名状的情感。这只小生灵,真的在用自己的方式报答着他的救命之恩。

乌鸦见他发现了自己的"作品",又叫了几声,然后展翅飞走了。临走前,它在李大爷头顶盘旋了一圈,像是在告别,也像是在炫耀自己的成果。

李大爷在田埂上站了很久,看着眼前这片被精心保护的麦田,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了小孙子说过的话:"乌鸦是会报恩的。"现在看来,这话一点也不假。

06

李大爷在田里转了一大圈,越看越觉得神奇。不仅仅是那些被堵死的鼠洞和被驱赶的麻雀,就连一些细节也让他啧啧称奇。

比如,那些插在田里的树枝,位置都经过精心选择,既标记了鼠洞的位置,又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驱鸟的作用。树枝上的绿叶在风中摇摆,形成了一种天然的驱鸟装置,比那些死板的稻草人要有效得多。

再比如,整块麦田的布局也被重新"设计"过。那些树枝把田地分割成若干小块,每一小块都有适当的大小,既便于观察,也便于管理。如果李大爷要在田里行走查看,沿着这些天然的"分割线"走,几乎可以覆盖整块田地的每个角落。

最让李大爷感动的是,所有的这些"改造"都没有损害麦子的生长,反而让麦田看起来更加整齐美观。那些乌鸦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很周到。

李大爷朝着远处挥了挥手,虽然看不见那只乌鸦,但他知道它一定在某个地方关注着这里。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一只乌鸦从远处飞来,在他头顶盘旋了几圈,然后落在不远处的一根电线杆上。

这次,李大爷试着向乌鸦走近。令他意外的是,乌鸦并没有飞走,而是歪着头看着他,眼神中没有警惕,反而有种亲近的意味。

当李大爷走到电线杆下面的时候,乌鸦竟然飞了下来,稳稳地落在他的肩膀上。这个举动让李大爷大吃一惊,他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亲近人类的野鸟。

更神奇的是,乌鸦从嘴里吐出一根细草茎,直接丢进了李大爷的烟袋锅里。那根草茎很特别,不是普通的野草,而是一种李大爷从来没见过的植物,茎干细长,散发着淡淡的香味。

李大爷小心翼翼地从烟袋里取出那根草茎,凑近闻了闻,确实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很清香,很舒服。他不知道这是什么植物,但显然是乌鸦特意为他选择的。

"你这小家伙,还真有心。"李大爷轻声对肩膀上的乌鸦说话。

乌鸦"呱"地叫了一声,像是在回应他的话,然后又用嘴轻轻碰了碰李大爷的耳朵,那动作轻柔得像是在撒娇。

这一幕如果被别人看到,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一个种了一辈子田的老农民,和一只野生的乌鸦,竟然能如此亲密无间地交流。

正在这时,远处传来王婶的声音:"我家麦子被田鼠啃了一半,你说邪门不邪门?那些田鼠像是疯了一样,专门往我家田里钻。"

李大爷这才想起,乌鸦们把他家田里的鼠洞都堵死了,那些田鼠肯定要另寻住处。王婶家的田就在旁边,自然成了田鼠们的新目标。

肩膀上的乌鸦似乎听懂了王婶的抱怨,有些不好意思地叫了两声,然后飞回到电线杆上。它在那里站了一会儿,忽然又飞走了,向着王婶家田地的方向飞去。

李大爷看着乌鸦飞远的身影,心中涌起一阵暖流。这只小生灵不仅记得他的恩情,还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虽然这种回报可能会给邻居带来一些麻烦,但李大爷相信,乌鸦是善良的,它一定会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果然,第二天王婶告诉李大爷,她家田里的田鼠突然少了很多,似乎是被什么东西吓跑了。而且她在田边发现了几只死田鼠,看起来是被什么鸟类捕杀的。

李大爷知道,这一定是那只乌鸦的杰作。它不仅保护着自己的恩人,也在努力减少对邻居的影响。这种体贴入微的行为,让李大爷对这只乌鸦的智慧和善良有了更深的认识。

07

麦收的日子到了,李大爷请了几个帮工来帮忙收割。按照往年的经验,收麦子的时候总要防着鸟类来偷食,所以通常都要安排人专门驱鸟。

但今年的情况完全不同。当李大爷和帮工们扛着镰刀来到田里的时候,发现那群乌鸦已经在周围的树上等候了。它们安静地站在枝头,像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警卫队,守护着这片即将收割的麦田。

"老李,你家这些乌鸦是咋回事?"一个帮工好奇地问,"怎么都不飞?"

"它们不会妨碍咱们干活的。"李大爷解释说,"你们放心割就行。"

事实证明李大爷说得对。整个收割过程中,那些乌鸦始终安静地待在树上,既不飞走,也不下来捣乱。偶尔有麻雀试图趁机偷食掉落的麦粒,立刻就会有乌鸦冲过去驱赶。

更神奇的是,那只李大爷熟悉的乌鸦还会主动帮忙。每当有麦穗掉落在地上,它就会飞下来把麦穗衔起来,放到收麦子的竹筐旁边。它的动作很轻柔,从不损伤麦粒,俨然是个熟练的帮工。

帮工们看得目瞪口呆:"这乌鸦成精了吧?还会帮着收麦子?"

李大爷笑而不语,继续专心收割。但他能感受到,那只乌鸦的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善意和感激。它在用自己的方式参与这场收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收割进行得很顺利,比往年要快得多。主要是因为没有鸟类的干扰,大家可以专心工作,不用分神驱鸟。而且由于乌鸦们的提前"清理工作",田里几乎没有田鼠的痕迹,麦子的损失降到了最低。

到了中午休息的时候,李大爷特意在晒谷场边撒了一把麦粒,算是对乌鸦们的感谢。那只熟悉的乌鸦立刻飞下来,但它没有立即进食,而是先叫了几声,像是在召唤同伴。

很快,其他几只乌鸦也飞了过来,它们排成一排,秩序井然地分食着李大爷的馈赠。这种有序的行为让帮工们啧啧称奇,都说从来没见过这么有规矩的鸟类。

下午继续收割,乌鸦们的表现依然出色。它们不仅帮着捡拾掉落的麦穗,还会主动清理田里的杂草和石块,让收割工作进行得更加顺利。

到了傍晚,整块麦田的收割工作全部完成。李大爷看着满满几车的麦子,心中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这一季的收成确实不错,不仅产量高,质量也特别好,几乎没有虫蛀和鸟啄的痕迹。

帮工们收拾好工具准备离开,那群乌鸦也开始陆续飞走。但那只熟悉的乌鸦却没有急着离开,而是在麦田上空盘旋了几圈,像是在进行最后的巡视。

当确认一切都收拾干净后,它才飞到李大爷身边,在他头顶绕了个圈,发出几声清脆的叫声,然后向着远方飞去。

李大爷站在空旷的麦田里,看着夕阳西下,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感动。这一季的种植,从播种到收获,都有这只乌鸦的默默守护。虽然它们之间没有语言的交流,但那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比任何言语都要珍贵。

第二天一早,李大爷来到晒谷场,准备晾晒麦子。令他意外的是,昨天撒在地上的那把麦粒已经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堆亮晶晶的鹅卵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但每一颗都很光滑美丽。

李大爷捡起一颗鹅卵石仔细端详,发现这些石头都经过精心挑选,色彩丰富,有的是纯白色,有的带着淡淡的花纹,有的则呈现出美丽的青灰色。它们被整齐地摆放着,像是一件艺术品。

"这小家伙,连这个都想到了。"李大爷笑着摇摇头,小心地把这些鹅卵石收起来。他知道,这是乌鸦给他的回礼,虽然在别人看来可能只是一堆石头,但对他来说,却是无价之宝。

08

秋收过后,李大爷按照往年的习惯,在院子里编了个小竹篓挂在墙上。以前这个竹篓是用来装杂物的,今年他却有了新的用途——每天早上都往里面装一些玉米碴子或者小米,专门留给那些乌鸦们。

起初老伴还有些不理解:"收了麦子还不够,还要接着喂这些鸟?"

李大爷也不多解释,只是默默地坚持着这个习惯。他知道,那只乌鸦为了保护他的麦田,一定也付出了很多。现在麦子收完了,是该回报的时候了。

果然,没过几天,那只熟悉的乌鸦就带着几只小乌鸦来了。看那些小乌鸦的样子,应该是今年新孵化的幼鸟,羽毛还没有完全长齐,飞行也有些笨拙。

李大爷这才明白,原来那只乌鸦是个母亲,它之前的种种行为,可能不仅仅是为了报恩,也是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们寻找一个安全的食物来源。

看着那几只小乌鸦跟在母亲身后,小心翼翼地啄食着竹篓里的玉米碴子,李大爷心中涌起一阵温暖。这个小小的举动,不仅延续了他和那只乌鸦之间的情谊,也让这份情谊传递给了下一代。

最有趣的是,那只母乌鸦似乎在教导着自己的孩子们。每次来吃食的时候,它总是先示范给小乌鸦们看,告诉它们应该怎样礼貌地进食,不能贪吃,也不能浪费。

有时候,如果小乌鸦们表现得太过急躁或者贪婪,母乌鸦还会轻轻啄一下它们的头,进行"教育"。看到这样的场景,李大爷总是忍俊不禁,觉得这些鸟类真的很有人性。

更让李大爷感动的是,每次吃完食物后,那只母乌鸦都会带着小乌鸦们在院子里转一圈,像是在向他表示感谢。有时候,它们还会捡一些小东西放在竹篓旁边,比如好看的羽毛、光滑的石头,或者是一些不知名的种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互动变得越来越自然。每天早上,李大爷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往竹篓里放食物,而乌鸦们也会准时出现,进行它们的"早餐时间"。

有时候李大爷出门晚了,乌鸦们就会在院子里等着,见了他就扇扇翅膀,像是在打招呼。这种默契的相处模式,让李大爷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

村里的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种奇特的现象。起初大家都觉得很新鲜,经常有人来李大爷家看那些"会报恩的乌鸦"。但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以为常了,反而觉得这是村里的一道独特风景。

特别是孩子们,更是喜欢来看这些乌鸦。每次看到乌鸦们整齐地排队吃食,孩子们都会兴奋地叫起来。李大爷也乐意跟孩子们分享这些故事,告诉他们善良和感恩的道理。

冬天来了,大部分鸟类都已经南迁,但那些乌鸦却没有离开。它们在村子周围的树林里搭了窝,准备在这里过冬。李大爷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它们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

为了帮助乌鸦们度过寒冷的冬天,李大爷特意准备了更多的食物。除了玉米碴子和小米,他还会偶尔放一些花生米和葵花籽,增加营养。

最寒冷的那几天,李大爷甚至在院子里搭了个简易的遮风棚,让乌鸦们有个避风的地方。虽然老伴嘴上抱怨他"对鸟比对人还好",但实际上也会帮着准备食物,显然也被这些有灵性的鸟类所感动。

春天又来了,新的种植季节开始了。李大爷在田里忙着播种新一季的小麦,那些乌鸦们也没有闲着。它们依然像去年一样,在田里帮着清理害虫,驱赶其他鸟类,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而那几只小乌鸦也长大了,跟着母亲学会了各种"工作技能"。看着它们在田里忙碌的身影,李大爷仿佛看到了一个传承的故事——善良的种子,在一代代地传递着。

有一天,村里来了个城里的记者,听说了李大爷和乌鸦的故事,想要做个报道。李大爷谢绝了记者的请求,他觉得这种朴素的情感不需要被过分渲染,只要默默地存在着就好。

"有些事情,说出来就变味了。"李大爷对老伴说,"我们就这样静静地过着,挺好的。"

老伴点点头,也觉得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每天看着那些乌鸦来来去去,听着它们清脆的叫声,仿佛给平静的生活增添了几分生机和色彩。

时间就这样静静地流淌着,李大爷和乌鸦们的故事也在这片土地上静静地延续着。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没有刻意煽情的渲染,只有最朴素的感恩和最自然的相处。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里,这样的故事显得格外珍贵。它告诉人们,善良是可以传递的,感恩是可以跨越物种的,而最美好的情感,往往就藏在最平凡的生活里。

李大爷依然每天早上往竹篓里放食物,乌鸦们依然准时来吃早餐。这种简单的仪式,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在这种看似平淡的重复中,蕴含着的是最深沉的情感和最持久的陪伴。

秋天又到了,新一季的麦子即将收获。李大爷站在金黄的麦田边,看着那些在田里忙碌的乌鸦们,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满足。这一年来的相伴,让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岁月静好"。

在这个偏僻的小村庄里,在这片普通的农田中,一个老农民和一群乌鸦之间,演绎着一个关于善良、感恩和陪伴的永恒故事。这个故事没有结局,因为它还在继续着,将会一直延续下去,直到岁月的尽头。

发布于:江西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