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的万米深渊,幽蓝深邃,暗流涌动。载人潜水舱外光影变幻,水面指挥中心里数据闪烁,被称为“世界第四极”的这片深海疆域,正以震撼的姿态见证着报国壮志的接力。
八十年前的抗战烽火中,科学家在海洋领域筑起科学防线:汪德昭深耕水下声学,为潜艇与深海探测奠基;竺可桢团队观测海洋气象,助飞虎队等军事行动……这份坚守一代代传承,到如今,中船集团七〇二所“奋斗者”号团队勇闯马里亚纳海沟,续写传奇。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正在下水。
中船集团七〇二所展览馆内,一张“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下水照片格外醒目:海面上,“奋斗者”号在吊臂的牵引下如明珠入水,在深蓝色的海面泛起圈圈涟漪。图片说明里描述道:那一天,“奋斗者”号的下潜深度为10909米,这一深度,意味着潜水器要承受超过110兆帕的水压,这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同时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这柄深海“利剑”是如何铸就的?记者近日探访了这支硬核团队。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执行任务。
深夜,中船集团七〇二所,科研楼的灯火穿透玻璃窗,在寂静的园区宛如点点星光。实验室内,时钟指针已过午夜12点,两名青年研究员仍紧盯着电脑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曲线,指尖在键盘上飞快敲击。近五年来,“奋斗者”号累计完成300多次下潜试验,每一次深海探索的背后,都凝结着团队成员无数个不眠之夜。?
工程师正在检修“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张伟是“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主驾驶员,同时肩负着电气系统副主任设计师与试验组组长的重任。“海试期间,我有幸作为主驾驶完成多次下潜,更亲身驾驶‘奋斗者’号首次坐底10909米深海。”谈及那段经历,他的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在设计阶段,办公室的灯光常常彻夜不熄;到了调试环节,连续加班更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排查一个故障点,我们会熬上一整夜,就怕思路中断影响进度。”当通过水声通信向水面母船汇报万米突破的那一刻,大家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难以言喻的激动:“当时有记者通过水声电话采访我们,问我们当时的感受是什么样子的,我身边的同事脱口而出‘万米海底妙不可言’!”
船舶装备智能信息系统测试中心。
从初入七〇二所时对参与“蛟龙”号海试的同事的羡慕,到如今亲身驾驭“奋斗者”号探秘深海,张伟对这份事业的热爱愈发深厚:“能为海洋强国建设出份力,是这辈子最光荣的事!”?
作为“奋斗者”号总建造师兼总体主任设计师,刘帅最难忘的是总装阶段的坚持:“为将载人舱安装精度控制在完美公差内,我们反复尝试、多次推倒重来。”即便在人手紧张、进度吃紧的双重压力下,团队仍咬牙坚持,最终实现了目标。
工程师正在检修载人潜水器。
“第一次破万米那天,好多人围在岸上盯着监视画面,盯着深度数据一点点攀升。刚破万的瞬间,整个控制室都沸腾了,掌声雷动”,直到现在,刘帅说起来还激动不已。从大学时听闻“蛟龙”号的震撼,到研究生阶段投身水下工程研究的执着,再到加入团队后被海洋奥秘深深吸引,刘帅的科研之路始终与深海探测紧密相连。?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的监视画面。
夜已深,记者看到,园区里的深海试验装备静静矗立,车间载人舱的钛合金外壳在灯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实验室里,“自主创新、勇攀高峰”的标语格外醒目。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不畏强暴、血战到底,以顽强的意志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刘帅告诉记者,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青春的热血与勇气书写科技强国的崭新篇章。
从人工智能探索前沿,到探月探火逐梦星河;从“人造太阳”刷新“亿度千秒”,到量子计算机再破世界纪录……今日之中国,涌动着创新创造的青春力量。当年轻的心跳与时代的脉搏同频,中国的未来就永远年轻!
【责任编辑:王良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