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OP创新区研究院
最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近日发布了2025年的《全球创新指数》科技集群百强榜。
在这份被誉为“全球创新风向标”的榜单中,中国以拥有24个百强集群的惊人表现,连续第三年稳坐世界数量第一的宝座,成为全球顶级创新高地最为密集的国家。
更让人关注的是,是质量的巅峰突破——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在连续五年稳居次席之后,终于历史性地超越了长期的霸主“东京-横滨”,首次加冕“全球创新之冠”。
三城记
解构中国顶级集群密码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榜单的顶端,会
发现中国三大旗舰集群各自拥有独特的“性格”与“战法”。
01
深圳-香港-广州(全球第1)
市场驱动的全链条生态模型
该集群的成功,本质上是市场力量驱动下,三个城市功能高度互补与协同的结果。深圳 提供了核心的市场化与产业化能力。其拥有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能够将技术原型以极高的效率和较低的成本转化为商品。华为、腾讯等企业贡献了大量的PCT专利,这些专利高度集中于市场应用前端。
香港 提供了国际化的基础研究与金融法律服务。香港的顶尖大学是基础科研的重要来源,其独立的金融体系和与国际接轨的知识产权制度,为技术交易、风险投资和全球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广州及周边城市提供了深厚的制造业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市场。
数据显示,2024年,仅粤港澳大湾区三地的发明专利授权量就高达11.3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9万件。2025年前六个月,该区域PCT申请量更是同比增长30.7%,势头强劲。
今年新增的“风险资本交易量”指标,是该集群登顶的关键因素。
这表明其创新活动不仅在数量上领先,在获得市场化资本认可、实现商业价值转化方面也具备全球顶级的效率。
深圳-香港-广州模型的核心是:
技术、资本与市场的高度耦合。
02
北京(全球第3)
研究驱动的策源地模型
北京集群的排名从第四升至第三,
其核心竞争力源于作为国家级原始创新策源地的定位。
首先是智力资源高度集中:
北京是国家科技战略的“大脑”,拥有清华、北大、中科院等中国密度最高的顶尖科研院所,这是其在科学论文发表量这一指标上持续保持优势的基础。
大量研发平台也集聚于此,例如,北京经开区拥有超过400家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27家,为前沿技术突破提供了坚实平台。
其二是国家战略导向:
北京是国家重大科技战略的中心,其创新活动更多聚焦于人工智能、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需要长期、大规模投入的“硬科技”和前沿领域,培育了3个万亿级和7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的创新模式:
其模式更偏向于“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然后通过技术转移和人才输送,向全国其他地区辐射。与大湾区相比,其市场化自发性稍弱,但战略性与基础性更强。
03
上海-苏州(全球第5)
产业与金融的融合模型
上海-苏州集群的稳固地位,得益于金融中心与制造业中心的紧密结合。
上海 扮演全球资源配置和研发总部的角色。作为金融中心,它聚集了大量的风险资本、私募股权基金以及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为创新活动提供资金和全球视野。
苏州则扮演高端制造和产业化基地的角色。其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上形成了强大的制造能力和产业集群,能够高效承接来自上海的研发成果。
该集群的模式是典型的“研发在上海,制造在苏州”,实现了金融、研发与产业化的高度协同,有效缩短了从资本投入到产品产出的周期。
目前,上海-苏州集群在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专利授权量位居前列。
四大引擎
中国创新集群的集体崛起,并非孤立现象,而是由以下四个宏观层面的结构性要素所支撑。
1. 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全社会R&D经费投入突破3.6万亿元,投入强度达2.68%,同比增长8.3%,超过欧盟平均水平,总量稳居世界第二。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衡量原始创新能力的基础研究经费增速更快,2024年增长了10.5%,这为未来的技术突破埋下了坚实的种子。
这种国家层面的、持续稳定的高强度投入,是所有创新活动的基础燃料,保证了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连续性。
2. 日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
2024年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82.36分,创历史新高。
一个可预期的、保护有力的法律环境,降低了创新的制度性风险,提升了国内外企业在中国进行长期研发投资的意愿。这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资产的关键保障。
3.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结构性确立:
截至2025年6月,中国52.4万家企业拥有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以上。这表明中国的创新体系已经完成了一次关键转型:从过去主要依赖高校院所,转变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模式。这种模式下的创新活动更贴近市场,转化效率更高。
4. 国家级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度性推动:
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从顶层设计上打破了行政区划壁垒,促进了区域内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这种制度性安排极大地放大了集群的“网络效应”,最终形成了“1+1>2”的集群效应。
未来展望
《全球创新指数》的排名,是中国创新实力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缩影。
它标志着中国正从一个“世界工厂”加速向“全球创新中心”迈进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数年内,中国在全球创新集群版图中的地位将持续巩固。并且,随着研发投入的进一步增加和专利转化效率的提升,部分集群的创新质量和产业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提高。
然而,成绩的背后也应看到挑战。
首先是“从0到1”的原始创新能力:
尽管在专利申请量上领先,但在能够开辟全新产业赛道的颠覆性、基础性科学发现方面,与美国等顶尖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如何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核心挑战。
其二是专利转化效率问题:
庞大的专利数量中,“沉睡专利”的比例仍然不低。如何进一步疏通从科研成果到市场产品的转化渠道,提升创新投入的最终产出效率,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当然还有外部地缘政治环境:国际科技合作与供应链面临的不确定性,对依赖全球协作的开放式创新构成了外部风险。如何在维持开放合作的同时,增强关键领域的技术自主性,是对创新体系韧性的考验。
但无论如何,一个由24个强大集群组成的“中国创新军团”已经成型。
它们如同一艘艘巨轮,不仅驱动着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航程,也正在全球科技的浩瀚海洋中,开辟出一条全新的航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