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沧萍
杜鹏 孙鹃娟
邬沧萍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人口学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老年学的奠基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邬沧萍长期致力于人口学教学和研究事业。20世纪70年代末他开启了中国老年学的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的先河,为老年学在中国的引入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被誉为“中国老年学之父”。邬沧萍为我国人口学、老年学学科知识体系构建、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人口理论上的引领性贡献
邬沧萍在人口理论上的引领性贡献一直贯穿他的整个学术生涯。1979年由邬沧萍起草,刘铮、林富德参与撰写的人口研究报告《对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五点建议》递交至国务院。在这份报告中,他不仅论述了控制人口增长的原因,还特别强调提倡一胎方案但不能持之过久的观点。提出杜绝三胎、大力提倡一胎的方案虽然是目前我国能把人口增长速度较快降下来的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案,但决不能持之过久,否则到21世纪初就会出现人口老龄化的状况。因此,在20世纪末以前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对人口前景作通盘考虑。同期,他与刘铮在《人民日报》发表了理论文章《人口非控制不行》,这是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刊登的我国第一篇人口理论文章。在当时人口迅速增长而资源相对有限的历史条件下,他同其他几位人口学家对于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建议是必要而及时的。从后来我国人口发展的情况来看,当时他所论述的这些观点是符合人口规律且经得起历史检验的。
“中国老年学之父”
早在20世纪80年代,当绝大多数人还只注意到人口的数量问题时,邬沧萍就率先意识到中国即将迎来人口老龄化阶段,老龄问题应该得到及时关注。1984年他在《人民日报》上撰文《人口老龄化和我们的对策》,阐明控制人口与人口老龄化的关系,提出提高劳动生产率才是解决老龄问题的关键。除了发表学术观点,他感到更为紧迫的是要把老年学这门学科引入中国。在这种迫切的使命感驱使下,1987年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学报》上发表了《论老年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一文。这篇论文对老年学的学科体系进行了建构,提出要创建具有中国特点的老年学、老年学在我国是一门有现实需要的科学。钱学森在看到这篇文章后专门给邬沧萍回复了一封亲笔信,在信中肯定他为中国的老年人做了一件大好事,也提出了关于老年学研究的观点。这篇文章为中国老年学的引入吹响了号角,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篇全面、系统地阐释老年学学科的论文。
事实上,邬沧萍在1983年就开始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从事老年学研究,为老年学的发展打下了人才基础。1999年,在“国际老年人年”到来之际,邬沧萍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出版了我国老年学专业具有奠基意义的教材《社会老年学》。这部教材不仅吸纳了国际上关于社会老年学的前沿知识,更突出了我国在这一知识领域的本土化特点。随后他还牵头主编了老年学的基础教材《老年学概论》等,对我国构建老年学自主知识体系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引领作用。在他和杜鹏等人的努力下,2003年教育部批准中国人民大学成立老年学研究所,这是国内第一个培养老年学博士、硕士研究生的高校研究机构,在学科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老年学学科由此正式拉开帷幕。因此,人们亲切地称邬沧萍为“中国老年学之父”。
为积极老龄观奠定理论基础
2000年正值世纪之交,我国也迈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行列。邬沧萍依然笔耕不辍,继续推陈出新。2002年,他提出要重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在深入思考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涵、理论基础、指标体系等问题的基础上,发表了很多重要的理论观点。2002年第二次老龄问题世界大会召开后,他又全身心致力于积极老龄化理论和政策的研究,认为不能把积极老龄化仅局限于老年人就业,而应该将之上升到一种战略思维。邬沧萍在21世纪初所倡导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推动了我国提出并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这也反映出邬沧萍的前瞻性、全局性学术视野和敢于提出新观点的为学精神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产生了深远价值。邬沧萍在老龄研究上的贡献使其先后获得了“老年学终身成就奖”“第一届吴玉章人文社科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奖励。
对学术研究的挚爱和执着是他能够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成果的重要动力。2012年,邬沧萍牵头主编的《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出版。在这部厚重的著作中,他以一个更高的学术视野来看待老龄问题,把老龄领域的若干问题融入和谐社会的框架体系中,论述了当代中国老龄社会发展的诸多理论与现实问题。
2019年他再次组织专家学者合作完成了《老年价值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在这项融合老年学、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系统研究中,他不但创新性地搭建起这项研究的构架,还对老年价值的深刻内涵作出理论分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因此要看到老年人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老年人在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与发挥的作用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唯物史观问题。我们要通过挖掘老年人的价值、发挥其主体作用,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他特别强调现在中国的老龄问题处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学习借鉴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的宝贵经验很有必要,但是解决中国的老龄问题还要多运用中国的方式和方案,利用我们的制度优势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价值的研究旨在为积极老龄观奠定理论基础,以改变人们对老年人的偏见和歧视,营造更友善、积极的老龄社会环境。
2020年开始,邬沧萍系统地提出“存在决定健康长寿”这一理论体系,从哲学的高度和思维来研究中国的老龄问题。他认为,当下中西方对老龄问题的研究,最初均聚焦于老年人个体层面的问题,研究维度从生物领域逐步拓展到心理领域,再延伸至社会领域。但随着老龄问题越来越纷繁复杂,所产生的影响愈加广泛深远,老龄化成为新的社会形态,从哲学社会科学高度来系统全面研究老龄和老龄化社会就很有必要了。这实际上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特别是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研究老龄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存在决定意识”的观点,他提出人的健康长寿和全面发展也是由“存在”来决定的。关于“存在”,他的阐释是指人类生存和生活的环境、条件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存在决定意识,也决定健康长寿,当然也决定着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些观点高屋建瓴地启发人们更深入地认识人的健康长寿和全面自由发展的问题。
邬沧萍70余载的教育事业历程满载了他对人口学、老年学的开创性贡献。他百岁的人生历程也为后人树立了健康、积极、乐观、豁达、宽厚的仁者榜样,并用实际行动见证了他报效祖国的初心使命。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健康学院、老年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