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精神励后世 红色基因一脉传

●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阿热依·热依哈巴提

“1952年我来新疆时才18岁,一声令下就没想过回头。”90多岁的进疆女兵李淑兰,坐在十四师四十七团家中洒满阳光的窗前,对围坐在身边的年轻志愿者讲述那段难忘岁月。窗外新城矗立,窗内是两代兵团人的真诚对话——老一辈追忆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年轻人感悟历久弥新的兵团精神。

如今,在兵团,红色基因的传承生动多元。各师市通过系统化、立体化的传承实践,让红色基因从展陈馆所走向生活现场,将红色记忆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志愿服务一线、红色教育基地,兵团精神被具象为一个个可知可感的生动实践。这些探索不仅让红色基因可触可及,更成为推动兵团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

开展实践活动 传承红色基因

“他当年是骑兵,第一次见面就说要和我一起守边疆,这一守就是一辈子。”近日,在十四师四十七团沙海老兵遗孀努尔沙汗·买买提家中,她紧握着志愿者的手,眼中泪光闪烁。那些带着风沙印记的往事,让青年志愿者蔡家玄停下记录的笔,沉浸在这段深情守候中。

这样的动人场景,已成为四十七团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的工作常态。2014年3月,为给年事已高的老军垦送去关怀,“沙海老兵志愿服务队”正式成立,“寻访老军垦”志愿服务项目同步启动。

志愿服务从帮助老战士打扫房间、陪他们聊天起步。随着岁月流转,老战士们相继离世,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深化:从慰问老战士拓展到关怀其家属,从生活照料延伸到历史记录,从口述故事升级为创新传播。

“光记录还不够,要让老兵精神真正活起来!”志愿服务队领队张清晨道出了团队的共识。2021年11月,志愿者们启动了老兵族谱编纂工作。40余名志愿者顶酷暑、冒严寒深入走访,历时近两年,累计服务超过3600小时,最终完成53名老兵的直系族谱导图,为沙海老兵红色教育基地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档案。

这支最初仅20多人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如今已发展到300余人,服务内容也从基础慰问拓展到族谱编纂、红色宣讲等多个领域。志愿者们还通过组建宣讲团、开展“重走沙海老兵路”、参与纪录片拍摄、排演话剧等多种形式,让老兵精神以更加立体多元的方式得以传承。该项目荣获2024年度全国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类似的创新实践正在兵团各师市蓬勃开展,兵团逐步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红色基因实践体系。各师市通过设计多样化实践活动,让职工群众在参与中传承红色基因,将兵团精神转化为服务社会、奉献边疆的实际行动。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传承模式,让红色基因真正“活”起来,在服务群众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创新教育方式 融入日常生活

“这台老式拖拉机让我仿佛看到了爷爷那代人开荒造田的场景。”近日,七师一三〇团中学学生李宛宸的感慨,说出了实物展陈在红色教育中的独特价值。

这些承载历史记忆的实物,架起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兵团创业时期建设者的艰辛与伟大。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冯福香带着孩子参观后欣喜地分享:“来这里既能了解军垦历史,又能淘到特色文创,孩子特别开心!”她指着孩子手中的“戈壁母亲”手工包,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这正是七师一二六团精心打造的“六馆两场两中心一园”教育基地的创新之处——通过将红色场馆、非遗手工与特色农产品“融于一体”,让红色文化可触摸、可带走。

在十三师新星市,军垦遗址被活化利用为“红色教育基地”,“屯垦工具展示区”“实践体验区”“精神宣讲区”等区域的设置,为参观者打造了沉浸式体验空间。与此同时,各师市在社区、企业、学校广泛建设“红色文化角”,配备红色书籍、故事展板、影音设备,让红色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在石河子第二小学的军垦文化长廊前,学生们常常自发驻足凝望。一幅幅珍贵图片、一段段深情文字,无声诉说着兵团人的奋斗故事。这种将红色教育融入校园文化的做法,已在兵团各学校广泛推广,成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这些传承阵地的建设,不仅是对历史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更是对红色基因传播方式的创新探索。它们让红色教育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红色基因的代际传递。

从红色教育基地到校园文化长廊,从社区的红色文化角到企业的红色书屋,红色教育突破时空限制,融入职工群众的日常生活。同时,各地红色教育基地还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融合发展模式,将红色教育与现代农业观光、戈壁风情体验等有机结合,让红色旅游四季不停,持续传播兵团声音、讲好兵团故事。

培育传承队伍 故事常讲常新

在五师八十九团中学的“红色记忆课堂”上,教师金美丽小心翼翼地从木箱中取出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孩子们,这盏灯曾照亮过第一代军垦战士开荒的夜晚。”她轻轻擦拭灯罩,声音饱含深情,“那时候,战士们白天开荒造田,晚上就在这微弱的灯光下学习文化知识。”教室里寂静无声,学生们屏息凝神,仿佛透过这盏煤油灯,看到那段艰苦创业的岁月。

作为五师双河市“五老宣讲团”的骨干成员,金美丽的课堂总是充满感染力。除了煤油灯,她还精心收藏了军用水壶、旧军装、泛黄的日记本等老物件。每件实物背后都承载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这些老物件是最好的历史教科书。”她说,它们让抽象的革命精神变得具体可感。课后,学生们围着她追问:“金奶奶,下次您会带什么来?”这样的场景,正是“五老宣讲团”深入校园开展红色教育的生动缩影。

在十师北屯市的边境线上,“红途薪火”研学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青少年们沿着巡边小路实地探访,在界碑前驻足聆听戍边故事,在哨所前体验守土艰辛。类似的“行走的课堂”将红色教育融入边境线上的每个地标,让参与者在实景实情中加深对兵团精神的理解。

通过重走巡边路、寻访戍边遗迹等实践环节,这项活动推动红色基因的传承从课堂走向实地,从书本知识转化为切身感悟。沿着老一辈兵团人的足迹前行,参与者得以深刻体会“永不移动的生命界碑”的厚重内涵。这种沉浸式体验让红色教育更加入脑入心,使兵团精神在亲身经历中深入人心。

各师市积极探索多层次、可持续的传承模式,通过打造特色品牌项目,让红色基因的传递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时代创新性。

在传承队伍建设中,各师市着力构建老中青相结合的传承梯队,既继承传统的言传身教,又创新现代表达方式。通过制度化保障、品牌化培育、项目化运作,兵团正在打造一支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红色基因传承队伍。这些队伍既注重挖掘整理红色历史,又善于运用现代传播手段,让红色故事常讲常新。在一代代的薪火相传中,兵团精神必将永续传承,在新时期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