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我们团当时负责掩护大部队渡河,伤亡过半,我的脚也被炮弹炸伤了。”一师阿拉尔市离休干部郭有忠布满皱纹的手,紧攥着一张泛黄的旧照片,眼中泪光闪烁。
接受采访时,老人告诉记者,伤愈后他毅然奔赴战场,在解放大西北的数次战斗中屡立战功。
这些曾被岁月尘封的壮烈篇章,如今被一页页重新打开。正如郭有忠珍藏的照片呈现出的岁月真容,兵团儿女用热血与生命书写的珍贵历史,在新时代重现光彩,熠熠生辉。
近年来,兵团各师市深入推动红色故事挖掘与整理工作,组建专业团队入户走访、查询历史档案,通过抢救口述历史、梳理文献细节、挖掘平凡人物的不凡故事,让沉睡在岁月中的兵团记忆焕发光彩,为兵团精神的赓续传承筑牢根基。
走访老军垦 抢救“活历史”
“再晚几年,这些珍贵的记忆可能就永远消失了。”作为纪录片《岁月如歌》创作团队的一员,六师五家渠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孔勇提起采访历程,语气中满是紧迫感。
2021年,六师五家渠市党委组织部、宣传部与融媒体中心联合组建《岁月如歌》创作团队,系统走访曾在当地生活、工作过的80岁以上高龄老人,全力抢救未被正式记载的口述历史。
“老人们一听说要拍摄兵团历史的纪录片,都非常激动。不少人提前好几天就开始翻箱倒柜,找出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奖章和证书,满心期待把自己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孔勇回忆道。
2022年初春,摄制组来到六师芳草湖农场。初见96岁的李广太老人时,他正静坐在藤椅上,听力衰退几乎隔绝了外界声响。孔勇没有急于开口,而是轻轻递上一张纸,上面写着第一个问题:“您还记得骡马大队的路吗?”
看到问题的瞬间,老人脊背忽然挺直,眼神也变得锐利:“怎么会不记得?我们走了整整3个月零3天,每一步都充满艰辛和危险。我们两个班赶着40匹骡马,一匹马都没有死,全大队的骡马都安全到达了!”
老人缓缓讲述:“再苦,我们也牢记王震将军那句话:‘骡马是屯垦和国防的本钱。’我们把皮大衣披在生病的骡马身上,哪怕自己感冒发高烧,也绝不吭声。因为我们知道,骡马活着,新疆才守得住。这是王震将军的命令,更是我们的责任。”
此后9个多月里,《岁月如歌》团队行程8000多公里,走访近百位老军垦、老干部和抗美援朝老兵,只为将那些未被记载的细节与情感,一一定格在镜头之中。
在兵团,像《岁月如歌》这样抢救口述历史的行动并非孤例。随着口述资料不断积累,红色故事也开始走进更广阔的天地。
在“红色故事进校园”活动中,83岁的徐金石老人走进五家渠第一中学,以亲身经历为孩子们讲述“地窝子里的故事”。
“以前课本里的兵团历史,孩子们总觉得有些遥远。但听老爷爷亲口讲述,他们会主动追问‘地窝子长什么样’‘开荒难不难’,红色教育一下子就‘活’了起来。”五家渠第一中学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王胜男说。
2023年以来,五家渠第一中学已邀请数十位老军垦和老党员走进校园,开展宣讲活动20余场。学校不仅精心打造校园红色文化场景,还定期组织“红歌大家唱”等主题教育活动,让红色记忆代代相传。
梳理档案资料 还原历史细节
兵团的珍贵历史记忆,曾长久沉睡在泛黄的纸页与老旧的物件中。如今,各师市推进档案梳理与挖掘工作,从尘封的书籍和档案中打捞被岁月忽略的细节,让兵团故事更加丰满立体,让那段激情岁月重新被人们熟知。
“档案里的每一句话都值得细究,背后往往藏着动人的故事。”在二师铁门关市档案馆的库房里,馆长周善亮手捧边角微卷的泛黄档案,语气中满含对历史的敬畏。
2024年,二师铁门关市启动“档案里的兵团故事”挖掘项目,依托馆藏35万卷(件)档案,组织老军垦、历史学者和文化工作者建立一支专业团队。团队成员从屯垦日志、生产报表、个人书信中系统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挖掘人物故事,整理形成《岁月长歌》书稿,让零碎的历史片段在文字中系统呈现出来。
档案保护工作也同步推进。2024年,二师铁门关市档案馆在前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出师市前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第六师第十八团及农二师(现二师铁门关市)在1947年至1959年间需抢救性保护的红色档案822卷、战争年代红色书籍134册。同年3月15日,这批珍贵档案与书籍被运往兵团档案馆,接受专业修复、数字化扫描与仿真件制作。
目前,二师铁门关市档案馆正持续推进1947年至2024年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加工。截至目前,该馆文书档案数字化率已达99%。
“档案是兵团历史的原始见证,修复能延长其‘寿命’,数字化则能打破时空限制,让更多人通过数字平台查阅这些珍贵史料,使兵团精神跨越山河、代代相传。”周善亮这番话,道出了档案保护与传播的深远意义。
历史的发掘不仅依靠档案整理,更需要职工群众的积极参与。2025年,七师奎东农场向七师胡杨河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捐赠了25件珍贵藏品,包括20世纪40年代的缝纫机、50年代的脚踏风琴等。这些带着生活痕迹的实物,为文化馆注入了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生动纽带。
奎东农场幼儿园负责人李晴是捐赠人之一,她表示:“无偿捐赠这些藏品,是希望让更多人看见历史、了解兵团故事、传承红色记忆。这是我们兵团人应尽的责任。”
珍贵的展品还需通过生动的展示与讲述,才能真正走进大众心里。在七师胡杨河市文化馆的历史展厅内,讲解员焦蔷薇声音沉稳而深情:“这是1∶1复原的军垦战士居住的地窝子模型。当年,战士们就住在这样的半地下土屋里。”
作为“兵三代”,焦蔷薇对兵团历史怀有特殊感情。在她口中,褪色的老照片是战士们挥汗开荒的永恒瞬间,生锈的坎土曼是丈量戈壁的“功勋之器”,破旧的布鞋是坚守信念的无声见证。她的讲解,让老军垦筚路蓝缕、开垦绿洲的形象更加清晰,深深打动每一位参观者。
“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我们手中,就像胡杨种子落在这片新绿洲。”谈及工作,焦蔷薇目光坚定而柔和,“我的使命,就是讲好兵团故事,让更多人从老一辈的奋斗中,读懂今天幸福的来之不易,把兵团精神传承下去。”
为增强参观体验,七师胡杨河市文化馆还运用声光电技术还原垦荒场景。走进展厅,风声与劳动号子交织,尘土飞扬的工地与忙碌身影重现眼前,令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段难忘的岁月,让兵团记忆更加深刻地印入心中。
讲述红色故事 传递精神力量
在兵团历史的长河中,除了载入史册的英雄模范,还有无数默默无闻的普通人。他们以平凡坚守诠释着兵团精神的真谛。他们是护林员、讲解员、连队职工……故事虽不波澜壮阔,却能触动人心。
清晨的一师十二团,天光微亮,护林员李健军已扛着铁锹走进林区。沿途有职工热情招呼:“老李,又来巡林啦?”44岁的李健军,守护这片军垦林已逾十载,累计巡护里程近7万公里,亲手栽种树木上万棵。
“我的父亲李华印是第一代护林员,那时四周全是沙包。他常说‘树是戈壁的宝贝,得护好,不然风沙会毁了庄稼和房子’。”李健军一边清理杂草一边回忆。2014年父亲退休时,他在成都已有稳定工作,却因父亲一句嘱托和对这片林子的牵挂,毅然返乡,成为当时团里最年轻的护林员。
在一师阿拉尔市,有一支由12名退休人员组成的银发讲解员队伍。他们平均年龄65岁,作为“三五九文化传承银龄工作室”的核心力量,常年奔走于纪念馆、学校与社区之间,以对兵团最朴素最深沉的情感,传播每一个感人的故事。
68岁的袁炳新退休前是名教师,也是工作室首批成员。为讲好红色故事,他不仅熟记讲解词,还主动查阅相关史料,收集老军垦口述资料,细致整理历史背景与人物故事。他常去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为游客试讲,虚心征求意见;回家后反复讲给家人听,请老伴和孩子帮忙打磨语气与节奏。
如今,他的讲解声情并茂,总能将听众带入那段峥嵘岁月。“我们这一代人,亲眼见证过兵团的发展,深知老一辈的不易。把红色故事讲好,让下一代了解兵团人的付出和兵团历史,让红色基因扎根生长,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袁炳新说。
工作室成员武琳琳是“塔河五姑娘”的后代,她的母亲曾是20世纪50年代带领女青年修建塔里木河水利工程的先进典型。每次在纪念馆看到母亲那张老照片和那些老物件,她就想起母亲生前的话:“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手挖肩扛。白天干活,晚上在工棚里学文化,累是累,但心里有劲儿。”
“讲红色故事,不仅要讲历史事实,更要传递那种不怕苦、不服输、甘于奉献的精神。”武琳琳说道。
武琳琳说,工作室每年举办“军垦小兵”培训班,让孩子们穿上小军装、学唱军垦歌曲、听老军垦讲故事。“希望更多年轻人从心底里爱上这片土地,愿意为家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成立以来,这支银发队伍已在馆内开展讲解175场,服务游客8000余人次;深入基层宣讲,覆盖群众超1000人次。通过培养小小讲解员、举办红色文化征文比赛等活动,他们持续拓展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广度与深度,让红色故事传得更远更广。
这些普通人的坚守与讲述,让兵团历史从平面的档案资料化作可听、可感、可传的鲜活记忆,也让兵团精神在代代传承中,始终焕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