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艾福梅
课后服务是教育部为破解“三点半难题”、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出的民生工程。自全面实施以来,其在方便学生接送、减轻作业负担、拓展学生兴趣等方面成效显著,赢得社会认可。
然而,与好评相伴的,有不绝于耳的吐槽甚至反对之声。本是利民之举,为何会陷入众口难调的困境?课后服务怎样才能真正实现“叫好又叫座”?
解难题促成长
对于众多双职工家庭而言,孩子早早放学、家长仍在上班是非常现实的尴尬。为衔接家长接送时间,在“双减”背景下,教育部于2021年在全国推行课后服务“5+2”模式,即学校每周5天开展课后服务,每天至少2小时,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
“以前经常看到单位的同事为家里谁能去接孩子发愁,要么靠老人,要么就送课外托管班。”银川市民张晓说,“学校提供课后服务,就解决了双职工家庭接送不便的问题,省了很多事。”
在近期半月谈融合报道栏目“校园话题”推出的文章《课后延时服务,为何众口难调?》中,也有不少网民表达了自己对课后服务的认可。北京网民“@LM”说,课后服务让老人“能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困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帮忙接送孩子,间接减少很多家庭矛盾”。
除了接送便利,课后服务还承担了学业辅导与素质拓展的功能。目前,各地课后服务大多分为两部分:基本托管,由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答疑解惑;素质拓展,开展文艺、体育、科技类活动。
参加棒球社团的学生在练习棒球
这对于家庭教育相对薄弱的地区尤为重要。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柳泉乡中心学校校长丁玉才告诉半月谈记者,学校老师主要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为学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答疑解惑”。“农村孩子基础薄弱,回到家里家长也使不上劲。”
半月谈记者从宁夏银川市一所小学的延时服务选课公告中看到,学校分低段和高段为不同年级学生提供趣味编程、科学探究、3D打印、模拟飞行等30多门课程,选择面很广。一些非遗项目,如戏曲、炕围画等,也通过课后服务走进校园。这些多样化的兴趣课,为学生提供了强劲的助力。北京市一所小学的延时课表则偏重各种户外体育锻炼。该校家长表示,这类课后服务弥补了小学生户外运动不足的缺憾,既能预防近视,又能强健体魄,很受欢迎。
“增时又增负”
有人点赞叫好,也有人呼吁取消。在后者眼中,原本旨在“减负”的政策,已经在执行中“走了样”,异化为“增时又增负”的鸡肋。
——收费标准惹吐槽。各地课后服务收费标准不一,从免费到一学期近千元不等,虽远低于校外托管,但仍有家长认为这让免费义务教育“打了折扣”。
——自愿参加遭质疑。课后服务本为“减负”,却因老师常在此时讲评作业或上新课,使得未参加的孩子面临知识脱节风险。这种潜在的向教学内容倾斜,叠加“全班都参加,就你不参加”的压力,共同捆绑了家长的选择。
——作业多,户外活动少。许多家长对课后服务的核心诉求,是孩子能在学校完成作业并有一定的户外活动时间。但由于作业多、场地有限、课后服务老师讲评作业等原因,孩子户外活动不足。更令家长困扰的是,部分学生回家后仍有大量作业要写,以致睡眠和自由活动时间被严重挤压。
网民“@Yan”说:“延时课写延时课的作业,放学后回家还要写家庭作业,偶尔还要上一两节兴趣课,根本没时间玩。”
——时间衔接依然存在问题。尽管政策要求与下班时间衔接,但在一些地方,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仍存在“时间差”,未能完全解决核心群体的接送难题。
推动课后服务从“有”到“优”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课后服务出现诸多问题,其根源在于政策理想与现实执行间的复杂落差。
一方面,政策将课后服务主要定位为“解决接送难”和“减轻作业负担”,但用一个统一的时间段和模式去满足不同家庭千差万别的需求,如家长是否为双职工,是否有老人帮带,对素质拓展有无较高要求等,必然众口难调。
另一方面,开展高质量的素质拓展,需要专业的音、体、美、科技教师和充足的场地、器材。现实中,对大多数学校来说,原有的师资和设施无法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即便课后服务可以收费,但标准较低且用途受限,无法大规模引入校外专业力量,导致教师负担重,服务内容单一。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和教师依然面临学生的学业成绩压力。这种压力不自觉地向课后服务渗透,使其异化为“变相补课”或“集体作业课”。
小学生在课后服务兴趣社团练习机器人操作
2023年底,针对课后服务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行为,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五个严禁”,以提高课后服务水平和质量。
事实上,半月谈记者在采访中也看到一些学校切实将选择权交给家长,并通过引进社会力量提升兴趣培训的专业性和系统性。有小学生家长李伟告诉半月谈记者,其孩子班级的课后服务选择灵活,有不上、上一节或上两节等多种选择,家长满意度较高。
业内人士认为,政策层面需提供弹性选择,推行阶梯式放学政策与差异化收费,真正匹配家长下班时间;学校层面要进一步丰富内容,引入社会专业资源,建立“作业辅导+兴趣社团”的多元模式,既减轻教师负担,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家长层面需合理预期,理解课后服务是普惠性、保底性的公共服务,难以实现完全个性化,同时有专业特长的家长也可以参与到课后服务中,丰富课程资源。
编辑:苏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