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姐”坐镇,巧解千家结

   “领导,俺有个事儿想唠唠,不说心里不痛快……”11月7日一大早,颍州区西湖镇白行社区的李大娘便走进了社区“颍姐婚姻调解室”。看着大娘眼泪汪汪的样子,社区妇联主席于敏雪赶紧迎上前,“大娘您别急,有话慢慢说……”

  在白行社区,居民家有个矛盾纠纷、烦心事和想不开的事,首先想到的便是到这儿求助。在大家心中,“颍姐婚姻调解室”就好像自己的娘家人。

婚姻调解室工作人员与来访居民交流

用真诚服务

  化解居民怨气

  把李大娘迎进“颍姐婚姻调解室”,倒上一杯热水,在她带着哭腔的诉说中,于敏雪等人渐渐明白了是怎么一回事。

  原来,李大娘家里子女多,媳妇和女儿之间常常因为琐事闹矛盾。掌心手背都是肉,她被夹在中间感到非常为难。时间久了,李大娘的心情越发憋屈,失眠、焦虑也随之而来。前两天,家里又因为琐事发生争吵,无奈之下,她便找到社区来吐吐苦水。

  弄清楚原委,于敏雪安慰她说:“大娘,您别急。这样,您先回去,等我们把手头的工作忙完,下午就到您家里去,几家人坐在一起,把事情摊开来说,总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倒完苦水,又得到社区的承诺,李大娘心情好了很多,再三感谢后返回家中。

  在白行社区,类似的“小事”经常发生。“颍姐婚姻调解室”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始终秉持“群众有事不推诿”的态度,主动靠前化解纠纷。

  “很多矛盾其实就差一个倾诉的出口,一次公平的调解。”于敏雪介绍,社区工作的核心,就是在居民的抱怨中捕捉期盼,用真诚服务化解居民怨气,让邻里和睦、家庭美满成为社区生活的常态。

 让调解工作更具公信力

  “颍姐婚姻调解室”的雏形,要追溯到2021年社区成立的“颍姐志愿者服务队”。当时,服务队就结合社区首创的“四事四权”工作法,聚焦家庭矛盾化解、妇儿权益维护等核心需求。

  2021年,社区正式挂牌成立“颍姐婚姻调解室”,整合、升级服务力量,组建起一支18人的“全能调解队”。队伍中,网格员熟悉民情,“五老”调解员德高望重,妇联干部擅长沟通,社区民警发挥震慑作用,法律顾问提供专业支持。这种“分工明确、联动互补”的格局,让调解工作更具公信力。

  今年初,徐寨庄居民张晓丽(化名)前来,称丈夫李强(化名)可能有了外遇。原来,李强长期在外务工,张晓丽在家照顾三个孩子,却经常收不到丈夫转来的生活费,“感觉日子过不下去了”。

  志愿者经过调查了解,弄清了事情原委:李强所在企业效益不佳,每月5000元左右的工资,扣除租房等各类开支后所剩不多。加上工作压力大,他与家人联系时语气生硬、态度不好,也让妻子倍感委屈。

  经过调解,最终商定李强今后每月定期向家里转账2000元,节假日要多给妻子和孩子准备礼物,尽到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一场濒临破裂的婚姻,在精准调解下重归和睦。

 被评选为省级调解室

  “颍姐婚姻调解室”创新推出“三心工作法”,即“耐心倾听、公心调解、暖心回访”,推动调解工作从化解纠纷向巩固成效延伸。

  前段时间,后水庄的刘娟娟(化名)和小姑子王萍(化名)先后来到“颍姐婚姻调解室”哭诉,互相抱怨对方的不是。原来,这对妯娌因轮流赡养老人产生摩擦,私下也常向邻里吐苦水。时间一长,她们的话在邻里议论中渐渐变了味,双方都误以为对方“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关系愈发紧张,甚至一度厮打起来。

  “颍姐婚姻调解室”安排专人上门了解情况后,将双方家庭召集到老人家中,语重心长地开了一场家庭会。误会说开了,心结也解了,双方都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将轮流赡养老人的安排落实为书面制度,妯娌之间的矛盾也随之化解。

  “先听后说避偏见,公心调解提方案,暖心回访固成效。”于敏雪进一步解释“三心工作法”:针对经济困难家庭的赡养纠纷,协调制定“分期支付+定期探望”协议;面对夫妻沟通不畅问题,搭建“坦诚对话”平台;调解结束后,通过电话随访、上门走访等方式,核查协议履行情况,及时回应新需求。截至目前,“颍姐婚姻调解室”已成功化解各类婚姻家庭纠纷180余件。

  就在不久前,颍州区西湖镇白行社区“颍姐婚姻调解室”被评选为省级“皖家平安”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

发布于:安徽

上一篇:养成好习惯遇见更好的自己
下一篇:那些看“虐文虐剧”哭到昏厥还上瘾的人,到底图什么啊?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