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报道了一则年轻妈妈把孩子丢给路人的新闻
11月12日,记者辗转联系上了这位年轻宝妈
她叫张卓,是医生,是退役军人
也是一名中共党员
紧急时刻
宝妈将孩子“扔”给路人冲向老人
这位年轻宝妈叫张卓,是一名地道的大连人。她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家住甘井子区周水前附近一小区。
“我当时是领着孩子在广场上玩秋千。”回忆起当天的情况,张卓的语气平静而朴实。然而,这平静的早晨被一声闷响打破,一位老大爷突然摔倒在地。“我是正对着大爷摔下来的方向,但他摔下的过程我没看到。我一抬头,看到的是大爷已经躺在地上了。”
情况危急,刻不容缓。母性的本能让她第一时间抱紧了孩子,但医者的天职则催她立即行动。“我就赶紧抱着孩子往大爷那边跑。”张卓说,“正好广场上有一位我同小区的宝妈,我说‘帮我看一下孩子’,就把孩子交给她,赶紧过去抢救了。” 这个看似简单的决定,背后是她毫不犹豫的抉择——将自己两岁半的女儿托付给路人,转身奔向一位陌生的危难老人。
专业施救
冷静判断教科书式处置
冲向老人后,张卓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专业素养。她没有慌乱,而是迅速进入“医生”角色,展开了一系列标准化的评估与处置。
“我最开始跑过去的时候,首先对他进行大声呼救,确认他是否还有意识。”在发现老人没有反应后,她立刻俯身,“紧接着我就摸了一下他的颈动脉,当时感觉非常微弱。”与此同时,她敏锐地观察到老人“脸色轻微发紫”,凭借在医学院打下的扎实医学基础,张卓迅速判断:“首先考虑的可能是心脏问题。脸色发紫,我感觉他应该是处于一种缺氧状态。”
时间就是生命。判断老人可能发生心脏骤停后,张卓立即开始进行心肺复苏。在整个施救过程中,她还细心查看了老人是否有咬舌的现象, “他的舌头稍微有一点咬出血了。”为防止二次伤害,她甚至用自己的手垫在老人齿间,“我怕他咬到舌头。”
身份揭晓
医生、党员、退役军人三重身份的必然选择
张卓的义无反顾的救助老人的行为非常值得赞扬,当被问及当时的想法时,她的回答铿锵有力,道出了行动背后的精神支撑。
“说实话,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张卓坦言,“首先,我是一名医生;然后,我是一个党员;我还是一个退役军人。我觉得不管出于这三种身份中的哪一种,都会让我义无反顾地冲上去。”她表示,自己完全没有考虑其它因素,脑海中唯一的念头就是“我想要把他抢救过来,为接下来的救治能争取1秒是1秒”。这朴素而坚定的信念,是她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的本能,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和退役军人深入骨髓的责任与担当。
谦逊回应
救人只是“举手之劳” 想感谢身边好心人
面对如潮的赞誉,电话那端的张卓却显得格外平静与谦逊。她反复强调,这不过是件再平常不过的小事。“我真的觉得这只是举手之劳,”她语气真诚,“任何一位医护人员在场,都会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冲上去的。非常感谢大家的表扬,对于我来说实在是件小事。”她顿了顿,声音温和却坚定:“其实我最初的想法很简单,我的初衷就是希望那个老大爷能。能够给他抢救回来,希望他能够早一点儿康复,没有别的意思。”
张卓也特别提到了当时在场的其他热心人。正是那位帮忙照看孩子的路人,以及迅速赶来的120急救人员,共同构成了一个温暖的救援链条。“急救人员拿着急救箱向我们冲来的那一刻,我也特别感动,感觉救援到了。”张卓说,“面对孩子的情况,周边很多好心人都在,让我很放心。”
家人支持
善举成日常,丈夫称赞“做得很棒”
对于一个两岁半孩子的母亲,做出这样的举动,其勇气令人钦佩。当记者惊叹于她将幼女“扔”给路人而冲上去救人的果敢时,张卓只是淡淡地说:“当时脑子里确实没想那么多,就觉得老人情况紧急。”
事后,她只通知了离单位较近的爱人前来接走孩子,甚至没有特意将这件事告知其他家人。“当天下午回家我就忙孩子,其实这件事我已经忘了,没太放在心上。”对她而言,这似乎只是一件理所应当的分内之事。
而她的爱人,是一位人民教师,在得知妻子的行为后,给予了全力的支持与肯定,连连称赞她“做得很棒”。家人的理解与认同,无疑是她坚持善行义举的温暖后盾。
温暖结局
完成生命接力她悄然离开
在120救护车赶到后,这场生命的接力得到了顺利交接。严谨负责的张卓并没有立刻离开,而是将现场情况、老人的状态以及自己所做的处置,清晰、准确地交代给随车医护人员,为后续治疗提供了宝贵信息。
“老爷子抬上急救车之后我就走了,没有跟着上车。”她透露,老人当时已有了呼吸。完成这一切后,这位救人的宝妈便悄然消失在人群中,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直到视频被热心网友关注到,引发寻找。
采访的最后,电话那头传来了张卓两岁半女儿的呼唤声,与张卓的对话不得不中断。这位在危急关头展现出巨大勇气和专业精神的“平民”英雄,此刻,她的身份又回归为一位平凡而温柔的妈妈。
来源:半岛晨报
编辑:刁婧雯
发布于:辽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