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
东方主战场
中国人民为抗击日本侵略者
浴血奋战
这期间
中国与苏联、美国等同盟国
携手并肩
用鲜血凝成战斗情谊
共同汇聚起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
磅礴力量
美军轰炸东京后迫降中国
中国村民舍命相救
1942年4月18日
盟军成功轰炸东京
对苦战中的反法西斯阵营来说
这无疑是最为振奋人心的消息
但从美国“大黄蜂”号航母起飞的
16架B-25轰炸机
全部失踪
“杜立特特别飞行队”
80名机组人员音讯全无
原来
B-25完成任务后
携带的燃油无法支撑返航
除了1架战机飞入苏联境内
其余15架飞机坠毁或迫降在
浙江、江西等地
连绵起伏的丘陵之中
3号机组成员查尔斯·奥祖克
坠落在衢州江山县一处山林里
被村民廖诗原一家相救
90岁高龄的廖明发还记得
父亲用一把竹椅
把浑身带伤的奥祖克抬回家中
廖明发回忆:
“当时我妈妈煮鸡蛋面给他吃
这鸡蛋很珍贵
我过生日才能吃上”
几十年后
奥祖克的女儿苏珊
循着父亲的足迹
来到了当年父亲获救的屋檐下
廖明发如同当年他的父辈一样
为苏珊煮了一碗鸡蛋面
苏珊说:
“1942年点燃的火种
延续至今
也在我心中燃烧”
在中国军民的帮助下
包括奥祖克在内的
64名“杜立特特别飞行队”队员
得以生还
其中28人转战欧洲和北非
16人留在中缅印战场继续作战
▲ 美机降落地居民被敌残杀统计表,现藏于江山市档案馆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
杰弗里·格林说:
“在接下来的3年战争里
在一半成功落地的飞行员中
有94%在日占区被成功营救
这是二战中一个非凡的统计数据
这在欧洲没有发生
它发生在中国”
7000英军在缅甸陷入重围
中国远征军冲锋解救
1942年
大片国土沦陷
抗战处于极为艰难的相持阶段
中国仍根据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战略需求
毅然派出精锐部队组成远征军
紧急开赴缅甸
与盟军共同对日作战
这年春天
10万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
同年4月
伊洛瓦底江河谷
40多摄氏度的高温下
7000英军在缅甸仁安羌
陷入重围
英缅第1军军长斯利姆
在回忆录中写道:
“当时
士兵几乎到了强弩之末
而且处于绝望的状态”
斯利姆将唯一的希望
投向了奉命增援的
中国远征军新编第38师113团
▲ 英缅军斯利姆将军亲笔签名的手令
中国远征军1000多人
与占据有利地形的敌人
持续激战
击毙日军数百人
不仅使被围英缅军脱险
还解救出英美传教士
和各国记者500余人
在当时自身极为困难的情况下
中国抽调最精锐的部队
两次入缅作战
在3年零3个月的战斗中
投入兵力40万人
最终赢得滇西缅北反攻的胜利
无数英魂
长眠在中、缅、印边境的
莽莽群山和丛林河谷之中
5万湘西百姓冒着轰炸
碾出盟军空军基地
湖南芷江
当年坐落着
盟军远东第二大空军基地
为修建这座抗战机场
来自芷江周边11县的民众
浩浩荡荡涌向这里
这些巨大的碾子
是用鹅卵石和水泥搅拌
再掺入糯米汤浇筑而成
每一个都有十几吨重
当年
5万湘西百姓
用带血的肩膀拉着碾子
冒着日军的轰炸
碾出了这座占地4282亩的机场
美中航空遗产基金会主席
杰弗里・格林
谈到这段历史时说:
“他们会被日本人炸死
一个人死了
其他人就会顶上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在西方,我们称之为‘信念’”
中国军民用生命铺就的跑道
托起了盟军战鹰的铁翼
中国空军第二大队
苏联援华航空队
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第68混合联队
中美空军混合团轰炸机队与战斗机队
……
从芷江起飞的战机
令日军望而生畏
东北抗联战士协同苏联红军
向日军发起攻击
1945年8月9日
东北抗联教导旅先遣队
从苏联提前空降牡丹江
他们的任务
是配合苏联红军
进入中国东北对日作战
日军的高炮追着飞机扫射
先遣队员不得不
采用高跳低开的伞降方式
20岁的孙成有
第一个跃出舱门
伞绳未能及时打开
他牺牲的这天
距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仅有6天
在抗联教导旅先遣分队引导下
150万苏联红军从三个方向
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军
发起攻击
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
在日记中记载
700多名先遣队官兵
战后归建的只有362人
他们用最后的牺牲
奏响了悲壮的胜利序曲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
是中国人民
同反法西斯同盟国
以及各国人民
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
80年过去
如同当年携手并肩
捍卫正义与和平的共同记忆
不会被岁月尘封一样
用鲜血和生命构建的
战后国际秩序
也决不容许任何势力颠覆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节目中心
与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
联合制作的
大型专题节目《山河铭记》
8月21日起
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
22:30首播
国防军事频道(CCTV-7)
次日20:00档重播